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水润枣乡幸福长——临泽“十三五”以来水利扶贫工作纪实

 2021/01/20/ 11:10 来源:张掖日报 李明 郭嫚

水润枣乡幸福长

——临泽“十三五”以来水利扶贫工作纪实

  李明 郭嫚

  投资5.52亿元的红山湾水库建成并投入运行,解决了梨园河灌区30万亩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灌水难题;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1处,农村集中供水率、水质达标率均达100%;临泽入围全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试点县,生态扶贫成果已初步惠及农村群众……“十三五”期间,临泽县水利扶贫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为农村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水利支撑。

  “在祁连山脚下的临泽县倪家营镇梨园村肉羊养殖基地,羊儿吃着干净的自来水。谁能想到,过去这里人吃水都很困难,如今羊也吃上了自来水。”养殖户科文旭说。

  小时候,科文旭和父辈们夏天集雨、冬天扫雪,每天主要精力都用在找水上。“雨水喝起来真是苦涩!烧开放凉了还能咽下去,直接喝就像喝药一样苦。”科文旭说,“每逢雨天,父亲就会拿出家里的盆子、水桶,在屋檐下接雨水,‘净化’后供一家人饮用。”

  多少梦想因严重缺水而止步。临泽县水资源极其短缺,人均和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和1/3。从20世纪80年代起,当地开始实施集雨水窖工程,家家户户打水窖,把雨水收集起来;2000年以来,国家全力支持农村群众兴水治穷,临泽建成农村供水工程40多项;2018年后,临泽又采取建大并小、管网延伸、扩容改造等措施,将原有农村供水工程合并为11处,13万老百姓喝上了安全干净的自来水。

  当一泓清水淌进梨园村时,人们像过年一样欢庆。“现在的水喝起来绵绵的、甜甜的。”科文旭满脸笑容。

  一碗水从“苦涩”变“甘洌”,源自集中力量办实事的磅礴力量。建水库、修水渠、治河道……一项又一项水利扶贫措施在临泽县落实,一个又一个“穷根”被彻底拔除。

  位于临泽县最西端的明泉村,过去这里干旱苦焦,荒滩上连草都没有,地里庄稼更是难冒头。村民田全英说:“他从干旱缺水的定西山区来到相对湿润的河西走廊,却也没逃过干旱缺水的苦日子。”

  老田生活的变化,得益于该县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库区移民扶持项目的实施。在新家园,靠着梨园河水的滋养,田全英种了3亩大蒜,年收入1万多元,他打心眼儿感到高兴和满意。

  来到明泉村易地扶贫安置点,几位老人讨论着村里村外的“幸福事”。“现在的生活比我们年轻的时候好多了!我们小时候吃的是雨水,现在不但每天吃上了干净安全的自来水,生活面貌也焕然一新。”说起这些年的巨大变化,74岁的村民罗廷瑞颇为感慨。

  梨园村、明泉村只是临泽县通过水利扶贫托起群众小康梦的一个缩影。据了解,现代设施农业是临泽县最大的特色产业品牌,也是贫困群众最主要的增收“靠山”。该县把改善水利基础设施作为脱贫攻坚的“金钥匙”,先后实施了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梨园河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中小型水库10座,衬砌干支渠500多公里、斗农渠780公里,改造引水口门15座,加固病险水库5座,切实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

  不仅如此,该县还通过集中规模流转土地,大力实施喷灌、管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技术,累计发展葡萄、芦笋等特色果蔬为主的高效节水农业20多万亩,在提高用水效率的同时增加了老百姓的经济收入。

  脱贫攻坚,水利先行。如今,水利扶贫为临泽农村引来了源源不断的“致富活水”,处处呈现出一派人水和谐的喜人景象。未来,临泽县的“扶贫曲”也将因水越唱越响亮,越唱越悠扬。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