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脚下延伸
——来自金昌的就业故事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晓玲 通讯员 畅耀辉
金昌市坚持民生为本,就业优先,多渠道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就业服务。2020年,全市新增城市就业人口13056人。各类就业群体积极开拓就业思路,实现再就业1267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757人。
一
在中亚中俄经贸文化交流特色小镇金川区电商综合服务中心,金昌市民魏艳红将沙子变成了金子。
2019年,魏艳红注册成立了甘肃大漠沙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打算主营各类农副产品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及品牌推广。一次偶然的机会,魏艳红在电视上看到宠物店用沙子为宠物洗澡,还用来创作沙画、沙雕,突发灵感,何不把沙子作为一种本地特色产品卖出去?于是,这家名字里带“沙”的公司,做起了“沙生意”。
2019年3月,魏艳红的第一单沙子卖到重庆市,被一家公司用于场景设计和T台设计。这次销售沙子1.5吨,收入3500元,是她从沙里淘得的“第一桶金”。
自此,金昌周边大漠深处取之不尽的干净无土粗沙,成为魏艳红致富的宝藏。
二
卖过药品,开过养生馆……进入不惑之年的廖子敬,已在创业路上探索多年。
2014年,廖子敬从庆阳市购进用玉米淀粉做的一次性茶杯装的茶叶,销往市区羊肉馆、茶馆,很受消费者欢迎。“我们金昌人为什么不能做出一种自己品牌的茶产品呢?”廖子敬从外地购进茶叶,然后自己分装、配方,做成三泡台,销往金昌市区的羊肉馆和餐厅。
经过几年发展,廖子敬注册成立了金昌市浩鑫食品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出散装八宝茶、礼盒养生茶、五宝茶、蜂蜜桂圆枸杞茶等茶产品,还拓展经营南瓜子、葵花子等本地土特产,通过网上和本地超市销售,年可实现茶产值60万元,瓜子产值30万元。
三
金昌市永昌县田间地头到处都是芨芨草,再加上素有利用芨芨草编织的传统手艺,土生土长的红山窑镇人赵志宏萌生了利用芨芨草创业的念头,在红山窑镇建立扶贫车间,用芨芨草扎扫帚。
家住新城子镇兆田村三社的董兴得,妻子患眼疾不能工作,生活的重担全压在董兴得一个人身上。扶贫车间建成后,搬运挪放芨芨草捆、剥芨芨草外皮、用铁环固定芨芨草、在栽装机上扎扫把头、在装把机上安装把柄……52岁的董兴得熟练掌握了这套流程,每天可以扎近200把扫帚。
“自2018年到扶贫车间后,每月工资奖金加起来有3600元,而且干够一个月满勤还有两天休假,一年干够280天,另外还能奖励3000元钱。”收入好、住得好、吃得好,董兴得很满意这份工作。
目前,当地农民工在扶贫车间就业的有3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个。
四
“我们现在住上了楼房,还有稳定的工作,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永昌县东寨镇红光新村贫困户赵执彦,2017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从新城子镇马营沟村搬迁到了红光新村。在村里劳务带头人的帮助下,夫妻俩在金达路桥养护公司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上岗前,两人都接受了精准的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还享受了每人6000元的就业奖补政策。
据了解,金昌市认真落实就业奖补政策,为通过劳务输转实现就业的110名贫困劳动力落实交通补贴、劳务奖补、生活补贴等补助资金55.78万元,推动贫困劳动力出得去、稳得住、能增收。同时,积极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工作,结合疫情防控需要,开发防疫消杀、环卫保洁等临时乡村公益性岗位112个,开发爱心理发员乡村公益性岗位74个,兜底保障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2020年以来,金昌市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线上线下专项招聘服务活动13场次,省内外600多家企业提供岗位5.4万多个;举办针对贫困劳动力的各类就业技能培训班19期,培训精准扶贫劳动力840人,为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1月20日庆阳西峰 621个公益性岗位解贫困群众就业难题
- 2021年01月19日路在脚下延伸——来自金昌的就业故事
- 2021年01月15日兰州市启动2021年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 确保每个家庭至少1人就业
- 2021年01月12日山丹县人社局:强化技能培训 增强妇女创业就业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