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好的油馍馍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杨红丽
“馓子脆、麻花香,油炸花花酥又甜。”这是近日在张掖市肃南县皇城镇农牧村口耳相传最多的一句话。每逢春节前夕,农牧村家家户户都要绕馓子、辫麻花、炸花花,过年时用来招待客人,今年也不例外。2月2日早上,天刚蒙蒙亮,皇城镇大湖滩村安玉明家便是一派热火朝天准备过年的场景,一大家子人早早就起床做准备工作,男的劈柴、生炉子,女的揉面、做花馍馍,大家说说笑笑,洋溢着过年的气息。
“做馍馍是从父母那一辈就传下来的,做法和工具也和那时候一样。”安玉明一边忙着劈柴火,一边说,“小的时候家里就这么做,用最传统的柴火炉子炸馍馍,都做了几十年了,这样做出来的馍馍香得很!”
安玉明一家在院子里炸馍馍
“这个面是昨天晚上就做好醒发的面,里面有鸡蛋、香油,还有蜂蜜呢。”安玉明的妻子一边不停地揉面,一边介绍制作花馍馍的“配方”。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忙碌准备后,安玉明家院子里架起了两口近一米口径的油锅,锅里倒了七分满的油,油锅在烧得正旺的柴火下迅速升温。而此时,厨房里忙碌的厨娘们也做出了花样繁多的馍馍坯子,有麦穗、反扣花,还有拧麻花等等,安玉明端出满满一案板的面坯子,放入已经八分热的油锅里炸,“这个火候很重,熟得太过火就炸焦了,油温太低也不行,炸出来颜色不好,吃起来味道也不对。”安玉明说着拿出一根筷子放在油锅里,筷子周围迅速起泡泡,“你看,这样就可以放进去炸了,这个油温炸起来既没有油烟,炸出来的麻花色泽艳丽,味道香甜。”安玉明忙解释道,这个面坯子里面夹了一层酥,里面有白糖、果仁碎,油温太高很容易糊了,吃起来是苦的。安玉明熟练地翻着油锅里的油馍馍,浓浓的油香味儿早已蔓延开来。
农牧民采用传统做法烧制的年馍馍
时至中午,好几个箩筐里装满了炸好的馓子、麻花、糖花花等各式油炸馍馍。“我们家里亲戚多,除了自己吃,还要给亲戚们送点。”安玉明乐呵呵地说,“希望来年的生活像这锅滚烫的油锅一样‘红红火火’,人丁兴旺,团圆吉祥。”
皇城镇大湖滩村农牧民制作烧壳子
皇城镇的“年味”不只有炸花馍馍。早在农历腊月十五,皇城镇大湖滩村的几户人家就开始烧制烧壳子。“烧壳子的特点是黄亮、酥软、耐储存,是牧民过年必备和馈赠亲友的佳品。”安玉明介绍起了制作烧壳子的方法,制作时,先将一堆干羊粪点燃完全燃烧,然后把经过发酵的面放进特制的铸铁烧锅,再将烧锅放到燃烧好的火堆里,上面再盖一层干羊粪。约二三十分钟后,又黄又亮的烧壳子就烧制好了。“烧壳子除了好吃外,还便于携带,并可以长久存放,因而被牧民称之为‘草原面包’。”安玉明说。
农牧村的“年”味——手抓大肉
农牧村的人过年,必不可少一道菜,那就是手抓大肉。这道菜是皇城泱翔乡土菜肴,它的特点是“肥而不腻、回味无穷”。快过年了,泱翔乡的农牧民群众也在紧张有序地准备过年的美食手抓大肉。
琼措吉是制作手抓大肉的“高手”,他家也早早做好了这道佳肴,看着色泽金黄的手抓大肉,琼措吉介绍起了这道菜的选材和做法:“大肉最好是农家自养的五六个月的猪。比较传统的做法是先将猪肋条部分的肉(五花肉)切成长条,然后抹上盐和辣椒面,再用羊粪火熏烤,或者直接挂在阴凉处风干。这样做出的手抓大肉最好吃。”记者了解到,在传统饮食中,手抓大肉一直是当地农牧民重要节日的传统菜,也正是这些鲜为人知的传统年俗,流淌着农牧民群众思乡的暖流,散发着传承的魅力,同时也流露出皇城镇农牧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2月02日【幸福年·就地过】春运一线“夫妻兵” 兰渝线上过大年
- 2021年02月02日甘肃下发通知要求:不得随意禁止外地群众返乡过年
- 2021年02月02日【幸福年 就地过】留兰过年,上街听听他们怎么说……
- 2021年01月29日就地过年也精彩!中国银行2021新甘肃网络春晚开始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