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为了母亲的微笑——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飞播造林助力脱贫攻坚的故事(中)

 2021/02/06/ 08:0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施秀萍

为了母亲的微笑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飞播造林助力脱贫攻坚的故事(中)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题记:你在我眼中是最美,每一个微笑都让我沉醉。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清代诗人蒋士铨不忍向母亲诉说漂泊在外所受的雨露风尘;为了祖国母亲,人民的子弟兵又岂会叫苦喊累。

  孩子眼中,母亲的微笑是人间最美的笑容。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官兵眼中,祖国母亲的微笑,同样最美。

  那些沙漠肆虐的地区,那些依然荒芜的山区,那些常年寸草不生的角落……如母亲脸上显眼的伤疤,扎在官兵心中,寝食难安。

  

  毛乌素沙漠,蒙古语为“寸草不生的地方”。陕北榆林,就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长期以来,袭扰榆林的“沙魔”,更是笼罩在每个榆林人心头的“心魔”。

  因为沙漠,榆林曾3次被迫南迁。

  “春栽夏死秋天拔,冬天熬了罐罐茶。”榆林人不是没有努力过,可单纯的人工植树造林,结果都是徒劳。

  上世纪70年代,曾有预言:“用不了多久,榆林将从地图上消失”。

  1983年,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进驻榆林。这份预言,被击碎了。

  种子太轻,容易随风位移,官兵们就和当地林业工作者因地制宜,用黏土对种子进行了“大粒化”处理。可重量、体积以及受自然风下落的轨迹都有了明显变化,导致之前飞播中摸索出的播种器开口大小数据又失去了参考价值。

  播,还是不播?怎么播?播下去有没有效果?问题套着问题,层出不穷,可飞播“窗口期”不等人,“抓紧一切时间试验,务必在‘窗口期’前找到最佳开口数据!”飞播官兵处乱不惊。

  “密度小了!下个架次开口再调大!”“多了多了!取这次和前一次的平均值!”……空中,飞机呼啸穿梭;地面,治沙人来回奔走,电台电波把地面和天空紧紧相连,上一架“绿鹰”刚离开,下一架便带着最新开口数据起飞。

  这样的试验探索数不胜数:榆林市无定河支流众多,不易划分规则的播区,他们便沿着河道探索自由飞播作业;播区里有一种沙草为5年生植物,生命期后,播区还有片片“斑秃”,他们便进行精细的复播作业;榆林季风期风向捉摸不定,他们便收集气象数据,提前预判,确保不论刮什么风,都能按标准把种子播撒到准确的地方……

  3架飞机一天作业38架次,18天飞播40.2万亩……该大队曾创下这样的纪录。

  “这是飞播创造的奇迹!”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石长春,这样形容陕北榆林市的变化,“全市沙区75%的林地,都是以飞播林为基础建起来的。”

  2014年,经过军民30多年携手奋斗,榆林的飞播治沙取得阶段性胜利,860万亩流沙得到控制,榆林植被覆盖率从1.5%上升到45.2%;每年流入母亲河黄河的泥沙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13亿吨下降至2.9亿吨。

  如今,榆林未若预言般在地图上消失,毛乌素沙漠却即将从榆林版图上消失;而榆林,已然成为陕西省畜产品基地和重要粮仓,沙区外流人口回迁50余万。

  “如果没有空军为我们飞播,消灭榆林境内毛乌素沙漠,至少还得再干30年!”石长春欣喜又感慨,提前30年,30年哪!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这样的奇迹,不止在榆林。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地处腾格里、乌兰布和沙漠交会处,“沙里人苦,沙里人累,满天风沙无植被。”曾是生动写照。

  上世纪80年代,由于移民搬迁、过度放牧、全球气候变暖等影响,曾经辽阔美丽的阿拉善,干旱少雨、沙暴肆虐,生态环境陷入恶性循环,荒漠化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0%,黄色一度成为这里的主色调。

  当时,国际学术界有这样一个论断:“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区不适宜飞播。”而阿拉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5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

  可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官兵偏偏不信这个邪。

  自1982年开始,军地双方从零开始,在腾格里沙漠边缘,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飞播造林治沙试验。

  从立地条件到气候变化,从种子筛选到试播试种,从飞播乡土树种到落种封育管护……飞播官兵与林业人顶着风沙、冒着酷暑,并肩作战,一项项反复试验,一步步艰难探索,一次次抢在雨季前飞播。

  一个一个播区看,一片沙丘一片沙丘过,在颠簸的机舱里记数据、做标注、画图纸、定播带,分区治理,整体推进……就这样一年年地飞、一道难题一道难题地解,从几亩几千亩,到几万亩几十万亩,从第一批幼苗破土而出到一片又一片的绿色铺满黄沙,他们就像大漠骆驼,坚韧而执着。

  经过8年连续探索,终于取得了一整套飞播造林治沙实用技术,走出了以“适地、适时、适种、适量、封禁”为主要特征的飞播造林治沙之路。

  当时的状况,当时的断言,又在年复一年的飞播中,一点点被改变。

  截至2020年,该大队在阿拉善左旗飞播作业581万亩,形成总长460公里、宽3-20公里的两条飞播造林治沙“锁边”带,如利剑出鞘,斩断了腾格里与乌兰布和两大沙漠的“交会握手”之势。

  打磨利剑,这个大队用心良苦。

  高原的风,像草原上的野马一样不羁,让人摸不准规律。常常起飞时风和日丽,可刚一到作业区,突然飞沙走石,只好中途返航;刚着陆,风又悄悄停了;再次起飞,正要撒种,又沙尘来袭……如同“变脸”般,让人哭笑不得。

  可飞播不等人,为了抢在短暂的雨季前把草种全播下去,飞播官兵一天里接二连三地飞播,和任性的天气“捉迷藏”,和调皮的沙尘暴“跑比赛”;赶上一整天的好天气,飞播官兵就太阳不落,飞机不停。

  有时候,飞机刚刚落地,巨大的风沙便呼啸着劈头盖脸扑来,所有人赶忙用轮挡、用绳索固定,可飞机还是被吹得七摇八晃,官兵们心疼飞机,直接登上机舱,用自己的身体压住飞机。

  鄂尔多斯高原毗邻陕北,当地流传着很多红军的故事,也一直念着带领他们实现解放、重获新生的红军的好。

  有一年,飞播官兵返回时,许多蒙古族牧民策马奔驰,追着飞机高喊“红军!红军……”

  

  从1982年至今,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已走过39年飞播岁月。其间,先后4次更名,还转战多地。可无论番号怎样改、人员怎样换,为祖国播绿的使命从未忘记,变荒漠为绿洲的追求从未改变。

  “飞播是一场守护生态的战斗,风沙是敌人,种子是弹药。”在飞播官兵心中,飞播是属于自己的战场;战场上,只有“你死我活”的殊死较量。

  为了抢夺雨季“窗口期”,官兵们日均工作近10个小时。飞播季多为春夏季,飞播区常常烈日当头,机舱里闷热如蒸笼,一个架次下来,总是大汗淋漓。可为了抢时间,官兵们总是匆匆喝口水,又马不停蹄再次起飞。

  “像在空中跳迪斯科。”周易新记得,因气流影响,飞机在空中“很不听话”。

  可这些,比起各种险情,还只是“小儿科”。

  2007年盛夏,飞行员兴伟带着“徒弟”李铜,从本场驾机飞往西北某机场执行飞播任务。按提示,本以河谷为标识物,目视寻找机场,可盘旋了一圈,却怎么也找不见。

  “那机场跑道只有9.9米宽,从空中看就像一根火柴棍。”好不容易着陆,李铜简直不敢相信,前些年这里的飞播竟然一直用这样狭窄简陋的机场。好奇的他,用脚步去丈量跑道宽度,竟只迈了9步就走完了,实际宽度还不及机翼长,他喃喃问道:“这跑道万一遇到大侧风,还能降落吗?”

  真是怕啥来啥。

  有一次飞播,大风提前到来,迎面速度达8米/秒,已经接地的飞机又被“吹”了起来;只好再次接地、刹车;好不容易停下来,已到了跑道尽头,差那么一点点就要冲出去了。只有600米长的跑道,飞行员几乎是屏着呼吸驾驶,生怕大气一出,一不小心把飞机给“吹”出去。

  在“火柴棍”上降落,在山沟沟里迫降,在荒漠里点火导航,在风雨雷电里“乘风破浪”……一次次挑战,又一个个变成了训练飞播官兵最好的“练兵场”和“试金石”。

  有的跑道,在山顶上,尽头是悬崖峭壁,起落就像在航母甲板上一样;有的跑道,仅仅是树林中的一块平地,俯瞰就像“天坑”。可飞行员们说:“我们与风沙战斗,从不挑机场!”

  可他们挑“云”。时间久了,什么云起风,什么云下雨,什么时候飞播种子发芽率最高,飞播官兵个个“门儿清”。

  2009年六七月份,在秦岭北麓执行飞播任务时,“飞机总是奇怪地抖动”。说奇怪,是因为飞行前试车一切正常。

  天热多雨,正是宜播好时候,必须尽快消除安全隐患,机械师张红兵决定跟机体验、查找“病因”。运-5驾驶舱本就狭小,为不影响飞行员正常操作,张红兵在主驾与副驾中间不到30厘米的空隙上,横搭个小木板坐着,用耳朵听,用目光找。

  说是坐,还不如说是“挤”着。驾驶舱内温度高达40℃,超低空飞行的飞机,像“海盗船”般异常颠簸,可张红兵心切,不听战友劝他在地面检查排故的建议,坚持跟机。

  几个回合的升空“把脉”,张红兵抽丝剥茧,终于找到“症结”,原来是气门机构工作不正常所致,“确诊”并“治愈”,他才发现自己手心捏了一把冷汗!

  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发生抖动被喻为“心颤”。在大漠荒野中,维护飞机发动机难度很大,可沙子却偏偏无孔不入。所以,像张红兵这样的升空“把脉”,野外“心颤”复苏,甚至在山区里为飞机更换“心脏”,唐国兵做过,崔光允做过……一次次避过险情,一次次创下野外维修保障纪录,一个个成为疑难故障“终结者”。

  再点滴汇聚,形成“飞播宝典”,让下一次起飞更趋完美。

  就这样,一天接着一天飞,一代接着一代播,从沟壑纵横的高原土坡,到峰峦叠嶂的秦岭深处,再到风吹草疏的内蒙古腹地……他们带着情感一次次起飞,使西部大地的飞播林从星星点点,到缀成线、聚成块、连成片,成为绿色长龙:国家“三北”防护林飞播成林超过1000万亩;在陕北播撒出165个万亩以上的连片绿化基地,形成400余公里的“绿色长廊”;在汉江、嘉陵江和丹江上游造林570余万亩,建成我国北方最大的飞播造林基地……

  再一次飞向蓝天,他们笑了,笑得那么纯净。因为,他们看见,祖国母亲,身披绿装,笑容迷人。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