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乌鞘岭上党旗飘

 2021/02/18/ 17:59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记者王东 叶海 伏润之 施秀萍 杨唯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东 叶海 伏润之 施秀萍 杨唯伟

  起伏的乌鞘岭东望陇东,西驱河西,为河西走廊的门户和咽喉,汉、明长城在这里相会,蜿蜒西去。乌鞘岭是我国地形第一与第二级阶梯的边界,是内陆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也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在这里坐落着1938年就建立的“百年气象站”——乌鞘岭国家基准气候站,这里的气象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恶劣的气候条件,长年坚守在高原上,他们默默的坚守和无私的付出,为我国中东部地区气象科研和国际数据交换抒写着担当与责任。

  红旗插上乌鞘岭

  乌鞘岭,新中国成立前称为“乌沙岭”,气候条件非常恶劣。

  《天祝文史》中记载,1937年7月,国民党西安空军司令部决定建立“乌沙岭测候所”,派遣张信等15人和警卫部队一个连,携带温度表、湿度表、气压表等气象仪器和15瓦手摇发电机等工具前往乌沙岭筹建测候所。

  当时的观测项目只有温度、降水、气压、能见度等,观测时间为每天8次,观测资料加密后发往兰州飞机场。

  1949年8月,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解放兰州。9月上旬,解放军西进先头部队在连长周玉林的指挥下,夜袭“乌沙岭测候所”,全歼国民党测候所警卫部队。当年年底,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空军司令部气象处的“乌沙岭测候所”回到人民的怀抱,开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

乌鞘岭气象站保存的1951年以来的台站日志。

  1953年,“乌沙岭测候所”改名为“甘肃省乌鞘岭气象站”,移交至甘肃省农村厅,从那时开始,气象工作定下了既要为国防建设服务,又要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乌鞘岭气象站使用空炸炮等进行人工防雹,为当地农牧业生产保驾护航。

  气象资料参加国际交换

  2月7日,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甘肃新媒体集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全媒体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这座具有83年历史的气象站。

  气象站站长杨文清向记者介绍,海拔3045米的乌鞘岭国家基准气候站为国家一类艰苦台站。

杨文清向记者介绍乌鞘岭的地理位置。

  乌鞘岭处于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交汇点上,在地形上,它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处;在气候区划上,高原亚干旱区、中温带亚干旱区、中温带干旱区三大气候区在乌鞘岭一带相交。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乌鞘岭国家基准气候站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该站主要承担地面气象观测数据采集,重要报、气象旬月报观测发报任务。为科学试验、军事保障、防灾减灾、经济建设提供气象服务,并为气候变化研究、业务试验提供高准确度、高可靠和稳定的观测资料。同时,由于该站位于700百帕高度,是我国中东部地区气象科研和天气预报的指标站,在全国气象观测站网中地位十分重要,其气象资料参加国际交换。

  先锋模范代代传

  数据显示,乌鞘岭气象站年平均气温只有0.3℃,极端最低气温-30.4℃,年平均8级以上大风73天,年平均无霜期59天,水沸点只有82℃。全年有64天受风雪、吹雪、雪暴的侵袭,有197天被大雪封山,雪暴、冰雹、雨凇、雾凇、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频发。

  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甘肃新媒体集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全媒体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气象站

  杨文清说,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员在气象站的事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业务建设和科学研究中,自始至终都走在队伍的最前列,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他们一代接一代为党的气象事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贡献出各自的青春甚至生命。

  气象站的留存资料显示,1950年夏,共产党员连振帮带领全站警卫部队与抢劫气象站电台的土匪激战数小时,他冲锋在前,终于击退了土匪数次进攻,保卫了气象站的人员财产安全。

  1959年到1961年困难时期,曾担任过彭德怀元帅警卫员的刘堂同志利用业余时间带领气象站职工垦荒种地,带领大家树立信心,战胜困难,没有一个职工脱岗。共产党员米全义,为了党的气象事业,身患肝硬化腹水仍然坚持工作,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年仅53岁。

  共产党员陈贵发同志坚持在海拔3000多米的乌鞘岭气象站工作21年,成为甘肃省气象部门在艰苦台站工作时间最长的同志。1960年——1961年他参加了中科院兰州分院高由喜研究员组织的全国最早开始的人工降雨试验研究工作和祁连山人工融冰化雪试验研究工作。在海拔5000多米的祁连山山顶,他毫不畏惧,晚上睡在冰雪地上搭的帐篷里,白天走在冰雪融化后的雪水里,没叫过苦,没喊过累。

  2月7日正好是陈贵发80岁的生日,杨文清拨通老站长的电话,远在河南的陈贵发感慨万千:“在党的领导下,气象事业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的土坯房变成了现在的楼房;当年靠小毛驴到两公里外的毛毛山下驼的泥沙水吃,现在变成了自来水;交通工具由步行到现在的越野车……”。

  站在高山之巅,看看常年坚守在乌鞘岭气象站的职工,你就会理解什么叫孤独的坚守和寂寞的奉献。他们踏山做床、扯云为被,在寒风雪雨中夜以继日收集数据,在雷鸣电闪中安全输出监测信号。

  乌鞘岭气象站有一面展览室墙,上面挂着过去几十年干部职工艰苦奋斗的老照片,这是一代代乌鞘岭气象工作者在雪域高原上奉献青春的印记。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