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依托“牛产业”过上“牛日子”
张掖日报记者马岳荣
这几天,甘州区甘浚镇小泉村的郭建海家开始忙碌起来,家里养的母牛又相继下了犊。“牛年养牛肯定有奔头,我准备继续扩大养殖规模。”郭建海信心满满地说,全家人新年目标明确。
今年是农历辛丑牛年,郭建海春节前特意找人写了几幅充满寓意的对联贴在门口,“牛气冲天”“牛转乾坤”“牛运亨通”……这些词语承载着他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我们家能变成现在这样,离不开这些牛!自从养了牛,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养殖技术上,镇畜牧站每年都进行免费培训,到现在,已经出栏肉牛1200头左右,全年能有40到50万元的收入。”郭建海的脸上是满满的喜悦和幸福。
在郭建海的养殖圈舍里,近400头膘肥体壮的牛正在悠闲地吃着草料。郭建海告诉记者,他从2010年开始养牛,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养牛场从最初存栏20几头发展到现在存栏近400头。“这几年国家有养殖无息贷款,这一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殖户资金的紧张局面,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养殖极性。”甘浚镇畜牧兽医站站长赵德兵说。
“十三五”时期,该区围绕加快百亿级肉牛产业发展目标,把肉牛产业发展作为调结构、稳增长、打赢产业扶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创新产业发展模式,走好“牛”路子,做好“牛”文章。在各乡镇利用农村空置房、老旧房拆除空置土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建设养殖小区,目前在甘浚、党寨、大满等8个乡镇结合农村老旧房、空置房拆除配套,新建肉牛养殖小区17个,开工建设11个。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规模养殖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进一步构筑产业体系。
至目前,培育畜牧业龙头企业26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22家,培育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189个,带动全区发展肉牛养殖大户5700多户,带动农户1.43万户。建成以祁连牧歌、盛丰为代表的肉牛屠宰加工龙头企业2个,年屠宰加工能力达20万头,初步构建以祁连牧歌为重点的肉牛养殖、屠宰加工产业、产品销售的全产业链经营体系。先后组织实施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补短板和畜禽健康养殖等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建成区域性粪污集中处理中心、2万立方米特大沼气及有机肥循环利用示范点、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并为全区18个乡镇购置配备12立方米的粪污吸污车各1辆,配套完成100余家养殖场、300余户养殖户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立完善的收储运体系,第三方集中收集处理、规模场及规模以下养殖户就近消纳处理相结合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机制框架基本建立,全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2%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利用率均达100%。
随着肉牛产业健康稳步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业效益日益凸显,肉牛产业已成为全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甘州区先后被认定为全国畜牧大区、全国肉牛优势主产区、全国适度规模化母牛养殖示范区。去年,全区肉牛饲养量达35万头,比“十二五”末增长19.8%,肉牛产值增长79.8%。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2月02日养殖户42头牦牛走失 临泽民警深夜找回
- 2021年01月15日肃南:发展特色舍饲养殖业 打造增收亮点
- 2020年12月23日【小山村大变迁之5】上班挣工资 在家搞养殖
- 2020年12月23日正宁:“冬闲”时节项目建设“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