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新甘肃云·融媒集萃】阔步迈向小康——临泽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2021/03/12/ 05:5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徐焘

【新甘肃云·融媒集萃】

阔步迈向小康——临泽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临泽县融媒体中心

临泽县新华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扶贫车间里,工人们穿针引线,一件件纺织品有序生产;戈壁农业产业园里,新一茬双孢菇长势喜人,即将进入采摘期;养羊专业合作社里,一只只扶贫羊膘肥体壮……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在临泽县各个角落落地开花。

  临泽县是张掖市辖6个县区当中唯一一个非贫困县。自2013年以来,临泽县紧盯2950户7728人贫困人口,狠抓政策落实,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准绳,既分路并进,又协调联动,打好政策组合拳,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目前,全县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达到1.35万元以上,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验收。

  责任在肩 一线“战贫”勇担当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

  临泽县督促各级组织落细落实“一户一策”,开展“冲刺清零”专项行动,建立脱贫攻坚问题整改联席会议和问题交办整改销号制度,将全部力量和精力集中到脱贫攻坚上来,把百日攻坚任务细化到周,有效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各镇落实主体责任,下足“绣花”功夫,建立工作清单,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抓好落实,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高质量完成。

  同时,县级干部带头深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户逐人摸排详实情况,全面完善“一户一策”巩固提升计划。持续加强脱贫攻坚队伍建设,选派284名党员干部组成71个乡村振兴工作队蹲点帮扶,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走在前、干在先。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工作队脱贫政策宣传员、村情民意信息员、脱贫攻坚战斗员、资金项目监督员、农民群众服务员、乡村治理指导员“五员”作用,着力解决建档立卡工作中存在的不严不实、基础不牢、底数不清等问题,以敢死拼命的劲头、舍我其谁的勇气、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担当,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培育产业 变“输血”为“造血”

  “扶贫车间就在家门口,农忙之余既能干活挣钱,又能照顾老人孩子,好得很!”在临泽县新华镇集镇扶贫车间内,建档立卡贫困户宋芳说。

  为方便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实现顾家增收两不误,临泽县采取“企业+车间+贫困劳动力”的模式,着力推进扶贫车间进镇进村,把就业扶贫车间建到群众家门口。

  新华镇宣威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白霞家中耕地少,又得供两个孩子上学,负担很重。扶贫车间成立后,她一有时间就过来打工。“这个车间建得真是好,打工计件,衣服做得多就挣得多,农闲时我一个月能挣两千多元工资,孩子们的生活费够了。”白霞言语之间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临泽县坚持把发展扶贫产业作为群众脱贫后增收致富的根本途径和关键举措,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确保贫困群众“脱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通过依托种养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盘活闲置厂房和校舍、发展手工制作等途径,建成临泽县普惠土地股份农民专业合作社等9个扶贫车间,实现了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稳定就业。

  巩固成果 积蓄乡村振兴新动能

  没有脱贫攻坚,就没有乡村振兴;乡村不振兴,脱贫攻坚就不可能巩固。近年来,临泽县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好相对贫困“破局战”。

  “要不是入股合作社,我真的很难脱贫。”刘生祥说。刘生祥曾是平川镇五里墩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3口人,妻子和儿子均患有精神疾病。随着入股临泽县普惠土地股份农民专业合作社,他不但脱了贫,还有了一份固定收入。

  2015年,五里墩村党支部充分发挥“火车头”作用,带领村社党员干部成立临泽县普惠土地股份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引导群众以土地、资金、劳务等资源要素入股合作社,实现收入有保障、脱贫有产业。

  “有了产业,有了就业,脱贫成果才能可持续。接下来主要通过抓好产业和就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村集体经济建设和能人培养,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五里墩村村委会主任温克虎说。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临泽县在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改善、文明乡风培育、社会治理创新、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集中发力,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同时,以产业兴旺为核心,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持续推动“种畜菜果”产业做大做强,加快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以环境整治为抓手,扎实推进“三大革命”,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深化文明实践,繁荣农村文化,弘扬时代新风,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民生保障,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徐焘)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