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苏凤丽:用有筋骨的作品为时代而歌

 2021/03/26/ 08:17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 高宏梅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苏凤丽:用有筋骨的作品为时代而歌

演出现场

苏凤丽“师带徒”汇报演出暨拜师仪式

苏凤丽剧照

  登上舞台,唱念做打皆为艺术强音;走下舞台,传帮带创皆为时代而歌。这是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甘肃演艺集团秦腔艺术剧院副院长苏凤丽的艺术情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艺术这条道路上,她倾囊相授,无私传承、大胆创新。秦声陇韵,春意正浓……

  期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春绿陇原桃李芬芳,秦声陇韵薪火相传。

  2021年3月1日,2020年省级人才培训项目——甘肃演艺集团秦腔艺术剧院苏凤丽“师带徒”项目汇报演出在兰州黄河剧院隆重举行。

  在艺术界这是盛事,以至于一周前就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更有甚者,苏凤丽的“铁粉”闻讯打着“飞的”从南京、成都、西安等地赶来一睹名家风采。

  演出开始,甘肃演艺集团秦腔艺术剧院优秀青年演员郭锋、罗娜、李晨、窦玮陆续登场表演。她们的恩师苏凤丽则在台下心无旁骛地注视着徒弟们的举手投足、一招一式。演出结束后,她走上舞台携徒弟共同谢幕,迎接她们的是潮水般的掌声和鲜花。这是苏凤丽的“高光时刻”,也是一张圆满的传承答卷。

  在这张凝聚着艰辛、使命、责任的“活态传承”榜单上,人们激动地看到秦腔中“潜伏”的DNA符号再一次被“激活”。

  作为甘肃省级戏曲人才培训项目“师带徒”的典型人物,苏凤丽此次收徒传艺“以师带徒,以戏带培”,对甘肃省秦腔艺术的传承发展和传统戏剧青年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戏曲的传承如果出现断层断档,挽救的代价十分沉重。对我而言,‘师带徒’就像‘读茶’一样,茶凉了,传承就无从谈起。”苏凤丽感慨地说,“我也是有恩师的人,受益于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肖派’艺术创始人肖玉玲先生的悉心传授,在一辈传一辈的传承中,艺术生命得以延续,这是对前辈最好的致敬。”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感悟,在“师带徒”的教学过程中,苏凤丽更期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现在我们正处于戏曲传承发展的最好时代,秦腔‘肖派’的艺术魅力和戏曲传承‘口传心授’的特点,她们愿意学,我更愿意倾囊相授,希望我和我的学生共同努力,把秦腔艺术发扬光大;希望我们共同创作出讴歌新时代人民生活的精品力作,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她说。

  用好作品和观众对话

  艺术,就要为时代而歌。

  这是个创新的时代。

  苏凤丽先是在秦腔现代戏《八月十五月儿圆》中尝试全新唱法,挑战一个片段演唱16分钟的“超长待机”纪录;其次,2021年初,她携手我省优秀青年歌手段兴华推出“秦腔+流行音乐”新作《一屋灯火添锦绣》,让古老秦腔有了新的生命。

  追赶“时代列车”让苏凤丽实实在在体会了一次跨界的滋味,也让她坚定了一个方向——撕去“一个唱秦腔的演员只能专注唱秦腔”的标签,坚持走创新之路。在她看来,这是传统秦腔艺术重新焕发活力的必经之路。

  苏凤丽至今还清楚地记得2017年11月7日《八月十五月儿圆》在西安易俗大剧院上演时的情景。演出过程中,有的观众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泪湿衣襟。谢幕时,全场掌声雷动,观众集体站立久久不肯离场。她便以最隆重的方式再次登场演唱《锁麟囊》选段,向观众致敬。

  “有筋骨、接地气的作品就能打动观众,你向观众传递什么样的信心,观众就会接到什么样的信号。《八月十五月儿圆》的唱词通俗易懂,观众听得亲切,接纳度高。这再一次说明,好的文艺作品书写人民,就会受到人民的欢迎和认可,它的生命力就越持久。”

  2021年1月,时长6分23秒的全新风格音乐作品《一屋灯火添锦绣》发布。这部作品也成了苏凤丽跨界的“锦绣”之作——淡化了戏曲色彩,轻柔委婉的腔调就像黄河水一样,缓缓流淌,曲风新颖,令人耳目一新。

  一首成功的音乐作品仅仅靠歌词打动人心是远远不够的,让一首歌有灵魂、有生命才是最高境界。这首和段兴华共同演唱的作品也感动了苏凤丽自己:“两种不同风格、不同节奏、不同韵律的艺术门类实现了‘无缝’衔接,既生动呈现了流行音乐的时尚元素,又完好地保留了戏曲艺术的本体,古老秦腔有了新的生命。”

  (本文配图由苏凤丽提供)

  ■人物简介

  苏凤丽,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师承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肖派”艺术创始人肖玉玲先生,表演风格大气流畅,追求内秀,演唱特点融敏腔、京剧程派艺术为一体,行腔细腻,柔中带刚,形成独具一格的“绵里裹针”唱腔艺术特点。主演的《锁麟囊》《八月十五月儿圆》等众多作品深受西北五省区观众喜爱。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宏梅/文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