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人创造的奇迹,背冰上山栽活白塔山上第一批树苗
兰州人20世纪50年代背冰上山搞绿化
“皋兰山上一棵树,白塔山上七棵树!”这说的是新中国建立前,兰州南北两山上荒山秃岭不见林木的情形。如今兰州南北两山,早已是绿树成林。尤其是,白塔山上,更是苍翠蔽日。
不过,我们也不能忘记,兰州的绿色来之不易。在兰州,养活一棵树苗,其成本几乎与养大一个孩子相当。那么,白塔山是如何从七棵树变成满山翠绿的呢?
白塔山上 曾经树木葱茏
自古以来,白塔山为陇上胜境。明人李文《白塔山》诗称:“隔水红尘断,凌空宝刹幽。龙归山月晓,鹤唳海天秋。白塔连云起,黄河常雨流。倚栏凝望久,烟树晚悠悠。”可见,白塔山树不少,不然,诗人也不会说“烟树晚悠悠”了。自清中期到民国时期,白塔山上植被大量被毁,白塔山年久失修,名山憔悴,山上除各寺庙有树二三株外,主要是骆驼蓬、白刺等旱生植物。
故而在兰州有:“皋兰山上一棵树,白塔山上七棵树!”的民谚。白塔山上这七棵树,就是山上的庙宇内种植养活的几株树。
1950年代初,随着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白塔山的绿化提上议事日程。1954年,省市党政领导部门号召绿化白塔山,全市人民响应号召,春秋季平地植树,夏季挑黄河水上山浇树。冬季背黄河冰块上山,置于树坑,蓄水保墒,终于裁活第一批树苗。
至今,许多人还记得,他们背冰上山的情形。一些亲历者回忆:当年在南北两山上植树时,人们往往兵分两路,一路在山上挖鱼鳞坑,准备栽植,一路负责浇灌。尤其是,浇灌这一路,责任非常大。
有没有水,是兰州能否栽活树苗的唯一条件。有水就有绿色,无水就是荒山秃岭。解决水源的唯一办法是运水上山。在技术设备有限,没有绿化灌溉系统的年代里,人们只能抬水担水上山,背冰上山。
背冰上山 植树造林换新颜
好在,白塔山距离黄河很近。植树的时候,兵分多路,一路扛着铁锨上山挖路、平地、挖渠、挖坑;一路挑着扁担从黄河里向山上送水;另一路则背着树苗上山栽树。据记载:自1954年起,人们多次背冰上山植树。1957年2月25日至3月5日,兰州市共出动10万多人次,背冰450多万公斤,浇树30多万株。1958年2月,向南北两山运冰33万多公斤,运水13万公斤。
亲历者回忆说:“那时候满山就是荒山干土,我们每天往返两趟,用背篼装上黄河里砸下的大冰块,爬到山上挖好的水平沟上,栽一棵树苗,埋上一块冰。”
另一位亲历者回忆:“我是背冰上山,在白塔山上植树的亲历者。1953年我在兰州一中上高中。初春黄河刚解冻,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去白塔山前山植树,事先让我们背上背篼拿上布袋,就近在铁桥附近砸冰块背上山,植好树再把冰块壅在树苗旁。连着两三个周末,背冰植树三年,从前山种到后山,最远种到了中正山。全兰州市的机关学校都参加,热火朝天。后来上大学也在兰州,植罢了北山种南山。几十年种树不断,才造就郁郁葱葱的北山南山……”
1956年,国家投资在白塔山建三级水泵,凿蓄水池4个,提黄河水上山,可灌溉林地93万平方米,为兰州市南北两山第一个上水工程。树木成活率及保存率提高,至1957年已栽活树木32万株。但在没有提灌工程的其他地方,人们依旧坚持背冰运水植树造林。同时,建设输水管线。
到2000年代初,兰州南北两山输水管道的长度,相当于兰州到广州的距离。在兰州人民数十年的努力下,兰州南北两山,终于改变了模样。
背冰上山,植树造林,不仅改变了兰州白塔山的植被,也改变了南北两山的旧貌,使之成为今天绿树成荫的新貌。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王文元 本文图片为资料图片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3月23日【百花】朝中措·登白塔山
- 2019年01月27日五十余名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齐聚白塔山为市民送福送春联
- 2018年01月02日兰州2000群众登高白塔山 冬泳健儿黄河击水迎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