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小康在基层】幸福花开满金城

 2021/05/14/ 22:57 来源:新甘肃 记者 刘健

兰州市区的小游园。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摄

  全村农户实现自来水入户,水冲式卫生厕所入院,9.6公里村道全部完成硬化,污水管网基本建成……近年来,背靠二龙山景区的兰州高新区定远镇麻家寺村人居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2020年,村里一共改造了200户卫生厕所,还购置了2台垃圾转运车,实现垃圾收集、集中清运、集中处理。”麻家寺村村委会一名工作人员说。

  村民富了,环境变了,村里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改善村里五保户和孤寡老人的生活条件。

  为了让这些特殊群体住有所居,麻家寺村利用闲置的集体土地集中修建了一批小院落,无偿提供给他们居住。

  村民周学义年轻时曾在外流浪,前些年,因身患顽疾失去劳动能力回到了麻家寺村。作为一个“失踪”了数十年的“外来户”,村里几乎无人认识“回归”后的周学义。他家多年前的祖屋也早已破败不堪。

  “虽然周学义很多年没有在村里生活过,但他毕竟是麻家寺村的人,现在又失去了劳动能力,村里必须得管。”对于周学义的特殊情况,麻家寺村两委班子经过讨论后很快达成一致。

  不久后,村里为周学义申请办理了低保和医保,并将其安排在了村里修建的集中养老安置房中。

  养老安置房不但配备了装有坐便器的独立卫生间,还有专人每天上门了解群众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村里妇女组成清洁队每10天上门一次,打扫卫生,更换衣物、床单被套,再带回村委会进行集中清洗、晾晒。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在兰州,像麻家寺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兰州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把“三保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扎实开展“3+3”筛查冲刺清零和“3+1”冲刺清零后续行动,下足绣花功夫全力攻坚,集中精力和资源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方面的问题,取得了决定性成效。

  过去几年,兰州市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巩固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全部达到了100%,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无失辍学学生。

  与此同时,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达到10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99%以上,县级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全部达标,所有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农村贫困群众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

城市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摄

  初夏的兰州,碧空如洗,山川披绿。

  “习惯了蓝天白云,现在偶尔遇到有污染的天气,就觉得很不适应。”城关区群众刘莉面带微笑地说。

  作为一名“老兰州人”,刘莉在兰州已生活了40多年。在她的记忆中,十多年前的兰州,天空始终是灰蒙蒙的,就像扣了顶灰色的帽子,在外面走一天下来,白鞋肯定变成“黑鞋”。

  “那时,要看见湛蓝的天空,除非连续刮几天大风。”刘莉说。

  大气污染曾是兰州市民的“心病”,也是外界认识兰州的一张“负名片”。2003年,国家正式公布重点监控城市大气污染指数以后,兰州市的空气质量曾一直排在全国后10位。因为严重的大气污染,一些兰州人甚至想方设法到其他城市另谋发展。

  为了还群众一片蓝天,兰州市对症下猛药,铁腕出重拳,走出一条强力治污之路。全市确定了“以人为本、科学治污、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的工作思路,先后建立环境立法、工业减排、燃煤减量、机动车尾气达标、扬尘管控、林业生态、清新空气、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等治污工程,实施了210项重点工业治污项目和100家重点企业出城入园,全面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大气污染防治“兰州模式”全面开启,空气质量逐年改善,打造了“兰州蓝”的城市新名片。

  2020年,兰州市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突破300天,同比增加16天,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2%。

  在“兰州蓝”由“浅蓝”走向“深蓝”的同时,兰州市也不断加强水体污染治理。

  这几年,兰州市坚持把黄河之滨生态水系建设与城市全域河洪道综合治理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治水、治山、治林等工作。完成了黄河兰州段核心段河滩整治及河洪道清淤疏浚工作,恢复雁滩南河道等现有河道与黄河水系的连通,全面提升了银滩等河道湿地,打造出自然稳定的滨河绿道和生态水道,黄河兰州段水生态系统实现了良性循环。

  正值周末,兰州市民赵清带着两个孩子在黄河边玩耍。

  “明显感觉到黄河边干净了,水鸟也多了起来。”赵清说,现在黄河两岸的风景越来越美,成为大家休闲的好去处。

  数据显示,过去5年,兰州市四级河湖长体系全面建立,投资16.79亿元的黄河干流兰州段防洪治理工程全线完工,完成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黄河兰州段干支流水质达标率100%。投资59.67亿元的兰州第二水源地工程投入运行,广大市民喝上了更加优质的饮用水。

  环境的改善,让400万兰州人增强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如今,行走在兰州街头,不仅能看到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更能感受到人们积极向上的精气神。

  记者手记: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

  发展的过程,也是补短板的过程。兰州城乡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全市上下不断补齐短板,共同努力的成果。

  在采访中,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感谢共产党”。的确,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400万兰州人民凝心聚力,心往一块儿想,劲往一块儿使,克服发展中的一个个艰难险阻,努力补齐一块块短板,不断取得一个个胜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处于历史重要交汇点,只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我们就一定能在党的领导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兰州市民在花海中合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摄

兰州夜经济不断壮大。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摄

群众出行越来越快捷。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摄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