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时政要闻

【伟大奇迹中的甘肃印记——甘肃脱贫攻坚纪实】精准施策 精彩答卷

 2021/05/20/ 06:0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水来了,路通了,新农村建设得更好了

  “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怀,让乡亲们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老支书马占海感慨地说。

  东乡县过去有句话叫“宁给一个馍,不给一口水。”

  “从小到大,我喝了几十年的雨水、盐碱水。”马占海说,过去吃水得赶着毛驴载着木桶到十几里外的达板镇驮水,或是到沟里拉运苦咸水,或是从水窖里打积蓄的雨雪水。

  吃水苦、吃水难,和布楞沟人一样,在干旱少雨中煎熬的山区人讲起吃水难的事,都是无尽的心酸。

  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

  习近平总书记来布楞沟村亲切看望群众时的殷殷嘱托,极大地鼓舞了东乡人民和陇原干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

  2013年2月底,布楞沟村开工建设安全饮水工程,从镇里埋设了15公里的引水管道到村里,建起了7座蓄水池,清澈的自来水流进了农家院落。

  马占海清楚地记得,通水那一天,他和家人围聚在水龙头边,前前后后不知拧开了多少次水龙头。“听着哗哗的流水声,那一刻,全家都感受到无比的幸福。”

  清流入户,贫困群众享受到了甘甜清澈的安全水。

  “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布楞沟村许多群众在自家院子最醒目的地方,自发地立起一块块刻有这样两行字的水泥碑。

华池县紫坊乡村民迎来收获。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文彪

  解决末端供水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

  2016年以来,全省深入推进“十三五”农村饮水巩固提升规划,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2018—2020年)实施方案、饮水安全有保障冲刺清零行动。

  2020年,甘肃全面聚焦打赢脱贫攻坚饮水安全收官战,以“水源稳定、水管不冻、水质达标”为目标,打响了供水保障的“清零行动”。

  受自然条件限制,景泰县集中供水工程管网难以覆盖,为了让乡亲们喝上放心水,县政府免费给未通自来水的166户农户安装了水窖水净化设备,安全水流进了千家万户。

  为了打通农村供水的“最后一米”,县里还安排146名水管员负责水量调配、村级管网巡查、维修养护等日常工作。

  供水“神经末梢”畅通了,清澈干净的自来水源源不断地流入了每一个村子、每一户人家。

  截至目前,甘肃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3%、自来水普及率达90%。全省农村供水工程体系更趋完备,供水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千百年来困扰陇原大地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以历史性解决,为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利保障。

  水引来了,路也修通了。

  以前,布楞沟村村民走的是羊肠小道,晴天浮土没过脚面,雨天泥泞寸步难行。

  如今,一条平展展的水泥路,像一条玉带一样从高山之巅蜿蜒伸展到布楞沟沟底;一条连接起10个乡镇的宽阔的二级公路,也从布楞沟村穿过。这一条条道路,打通了布楞沟村的“动脉”,将村子与大山外的世界连接起来。

  从泥土路到水泥路,从坑洼不平的盘山路到穿村而过的二级公路,76岁的村民马仲成切身感受到出行环境的巨大变化。他高兴地说:“家里的橡胶雨鞋用不上了,小汽车都能开到家门口了。”

  “十三五”以来,甘肃平均每年建成农村公路1.4万公里以上。2017年,甘肃省提前两年实现全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2019年底,全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了客车。2020年底,加上已建成的6.7万公里自然村组路,全省农村公路里程达到19.2万公里。

  “以前,我们村的基础设施相当差,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吃水、用电、出行都很困难。”时任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副主任的郭连兵说,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来元古堆村的时候,村里还都是土路。如今,一条条真正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我们的雨鞋都‘下岗’了。”郭连兵说,路通了,发展乡村旅游、种植养殖等产业就有了条件。

  元古堆村2018年实现了整村脱贫,村里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这几年,元古堆村不断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办好合作社,村民增收致富的基础不断夯实,特别是通过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和周围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河里的水清了,房前屋后的垃圾不见了,栽上了鲜花、种上了果树,游客纷至沓来,不少村民加入旅游公司,开办民宿,吃上了“旅游饭”。

  告别了坑坑洼洼,修好了穿村入户水泥路,美好生活的劲头更足了;

  告别了出行不便,完善了通村畅乡客运网,百姓出行更便捷了……

  农村因路而美、农民因路而富、产业因路而兴。沿着四通八达的公路,村民们梦想中的新生活图景在路上延展。

省纪委驻黑松驿村工作人员指导古浪县黑松驿镇电商经营。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吕亚龙

临夏县县城易地扶贫搬迁点服装生产车间内工人加紧生产。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史有东

  张掖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生态示范项目引人注目。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将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