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热血沃祁连 星火耀武威

 2021/05/26/ 19:18 来源:新甘肃 记者王东 叶海 伏润之 苏家英 甘肃法制报记者李维琴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东 叶海 伏润之 苏家英 甘肃法制报记者李维琴

  1936年10月24日,中国革命史上一支英雄的军队——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奉命抢渡黄河虎豹口,开辟河西根据地,肩负打通远方的任务,从武威开始了他们挺进河西、浴血西征的悲壮历程。

  古浪三战、血沃祁连。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西路红军用血肉之躯写就了共产党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古浪三战,九军“折半”

  1936年的秋天让13岁的安国珍记忆中格外深刻。

  2021年春,记者在武威市古浪县大靖镇见到了97岁的安国珍老人,他向记者讲述了那一年发生的故事。

  “当时听说‘过兵’了,大家心里很害怕,都想着躲起来。”安国珍说,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过兵就是路过一支部队,很大程度上老百姓会遭殃。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支部队非但没有伤害群众,就连群众家里都不去住。此时,河西走廊已经开始降温,大家看着这些外地口音的战士穿着单衣,有人捐出了毛毡,有人送来了被褥,还有人给他们做了热腾腾的饭。

  这支部队就是红九军。

  党史记载,1936年11月9日夜,红四方面军撤离景泰,分三个纵队向古浪进军。红三十军为第一纵队;红九军为第二纵队;红五军为第三纵队。11月11日,中央军委电令红四方面军河西部队改称为西路军,并成立西路军军政委员会,领导党政军工作。任命陈昌浩为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兼总政委,徐向前为副主席兼总指挥,王树声为副总指挥,李卓然为政治部主任,李特为参谋长。至此,西路军在古浪县大靖镇正式组建。

  西路军在古浪境内主要经历了三次大的战斗。分别是干柴洼突围战、横梁山阻击战和古浪城争夺战。1936年11月10日拂晓,红九军击溃守敌骑五师马福仓部,占领了干柴洼。干柴洼位于古浪县城东南部,四面高山,中间低洼,形似锅底,军事上易攻难守。九军指挥部根据这里的地形特点,权衡形式,决定在村东的娘娘庙岭,山城沟梁制高点和北面古城子滩修筑工事,利用当地老乡的院墙,挖好枪眼,布置防线,阻击敌人。

  这场战斗打了两天两夜,最终,红军伤亡200多人并向横梁山进发。

  横梁山位于干柴洼和古浪城之间,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极为复杂。12日,红九军在横梁山与敌鏖战一昼夜,击毙士兵民团近400人。使敌军军心恐慌,红军“堵不住、打不过”说法风行一时。
13日晚,红九军一个团,由政委陈海松率领,沿黄羊川北山西进,从背面击退守敌,占领了古浪城东侧的东升洼和边墙洼。这两个制高点,既可控制甘新公路南北通道,又是左纵队西进河西走廊的必经之路。先头部队在此布置防线,控制交通要道。

  14日拂晓,红九军向古浪城发起进攻并占领县城。

  11月16日,敌人向古浪城发起了第一次进攻,敌人先用强大的炮火向红军的古龙山,西阳洼两处阵地猛烈轰击。霎时整个山头硝烟弥漫、尘土飞扬,枪炮声、喊杀声振撼山谷。战斗从早到午,打退敌人多次进犯。17日,守卫的红军27师,依托外围工事和残塌城墙,与敌展开激战。这时,城外的红军工事,在敌人强大炮火轰击下此崩彼塌,大部被毁,红军被迫退入城内。经过一天的浴血奋战,红军击伤敌手枪团第一营营长韩成德,击毙马家军民团200余人,战斗延至黄昏渐止。

  几天来的连续作战,红九军弹药有耗无补,部队减员日增。11月的古浪,已是滴水成冰的季节,西路军指战员仍穿着过草地时从南方带来的单衣,面对种种不利因素,指战员们仍坚守阵地,浴血奋战。子弹打完了,就和敌人拼刺刀,刺刀捅弯了,就和敌人抱在一起扭打;有的抱住敌人从悬崖峭壁上滚下去与敌人同归于尽。

  随着攻城战转为巷道战,古浪城的大街小巷成了双方争夺的战场,红九军在这里血战三个昼夜,击毙敌方官兵2000余人,但因敌众我寡,弹尽无援,自身也遭受重大损失。军政委陈海松受伤,军参谋长陈伯稚牺牲于鼓楼墩。这一战和干柴洼、横梁山战斗过后,九军伤亡2400余人,部队元气大伤。故有“古浪三战,九军折半”之说。

  当晚,在夜幕的掩护下,红九军顶着寒风大雪,经长流渠,穿定宁、过泗水堡,经凉州,去永昌与三十军会合。至此,西路军全部撤离古浪县境。

  英勇不屈,血战武威

  1936年11月13日,右翼第一纵队红三十军先头部队从古浪土门开拔进入武威境内,迅速包围了武威的新旧两城。此时,敌人的大部兵力被红九军钳制于古浪一带,武威形成空城。

  让敌人始料未及的是,红三十军并未攻打武威城。当时,攻打武威的任务原由红九军承担。但红九军在古浪一段中损失惨重,打乱了原来的计划;其次,西路军总部拟与马步青谈判,争取时间,迅速西进,打通“国际路线”。因此,红三十军大部及红五军绕过城南,沿甘新公路西上。

  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根据“八一宣言”精神致书马步青,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枪口一至对外的主张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双方达成约定后三十军撤除了对武威城的包围。事隔一日,马步青背信弃义,分三路进击西路军。

  此时,西路军正驻扎在武威四十里堡,这是通往张掖,酒泉的交通要道。地形东西长,南北窄,寨、堡比较多。从东南至西北依次有高家磨、沈家庄、南魏家庄、北魏家庄、历家庄等几个大堡寨组成。

  战斗一打响,敌人组织“敢死队”轮番冲击,西路军战士利用寨堡围墙沉着应战,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进攻,红三十军政治部常委委员会书记蔡仁年等十几名连以上干部都牺牲在这里。

  同时,红三十军八十九师二六四团的阵地在四十里堡以北的陈家烧房一带,战斗中,战士们手持大刀,英勇拼杀,歼敌100余人,但终因敌我双方众寡悬殊,除一人脱险外,全部壮烈牺牲。

  西路军在四十里堡血战3天,付出伤亡500余人的代价,红二六三团一个连全部拼死在战场上。红三十军在武威四十里堡战斗前后,当地人民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涌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不少人不顾个人安危,冒着被杀头抄家的危险,为红军碾米磨面,缝衣补鞋,捐献钱物,提供给养,伺候伤员,煎汤熬药,不避灾祸,引径带路。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在四十里堡军民联欢大会上的讲话和三十军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亲自率领部队向敌人反击的战斗场面和情景,武威人民传诵至今。

  一张织毯的故事

  武威市天祝县博物馆收藏着一条特殊的织毯,这件看似普通的毯子,承载着红色革命厚重的历史,记载了天祝县大红沟西顶草原牧民李坚草吉冒着生命危险,救助西路红军女英雄杨文局以及杨文局创办红色私塾,点燃农牧民扫盲明灯、传承红色基因的感人故事。

  西路军在河西走廊进行了4个多月的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一万多名将士长眠于西征的路上。

  在当年西征队伍里,就有这样一对夫妇,他们为追求崇高的理想,满怀豪情,为西征队伍筹粮筹款,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丈夫是西路军供给部部长郑义斋,妻子是妇女工兵营营长杨文局。

  1937年3月,西路军兵败梨园口时,郑义斋部长壮烈牺牲。此时,妻子杨文局已怀有身孕8个月,也不幸被俘。在狱中她艰难地生下了孩子郑盟海,后来在押往青海的路上,杨文局逃出了牢笼,抱着襁褓中幼小的儿子,一边躲避敌人的追捕,一边寻找着党组织,逃到天祝县大红沟镇西顶草原,饥寒交迫的她晕倒在雪地里。恰逢此时,藏族土司梅洛桑却增家的少奶奶李坚草吉正在草原上寻找牛羊群,发现了雪地里奄奄一息的母子二人,冒着杀头的危险将她们接到自己家中收留了下来。

  杨文局苏醒后不敢开口说话,因为她是四川达县人,她害怕自己浓浓的四川口音暴露身份。李坚草吉的儿子梅万海恰好和郑盟海同年出生,两人长相酷似,梅老爷给他们穿上同样的藏族服饰冒充自己的双胞胎儿子,一次次躲过马匪队伍排查劫难。

  1941年春节,杨文局和李坚草吉举行了隆重的结拜仪式,在庆贺宴上,杨文局大胆地提出建议:请有文化的先生教孩子们学习文化。在她的带领下开创了梅家私塾,这是天祝县域最早富有红色基因的农牧区私塾学堂,也是藏民族开明贤达人士在家乡兴办较早的私塾学校之一,更是新中国成立前天祝县唯一免食宿、免穿衣、免医疗、免课本费等免除一切费用的民办寄宿制学校。

  杨文局在西顶草原与李坚草吉一起生活了12年,直到1949年秋天,得知解放军渡过黄河进军河西走廊,杨文局母子才依依惜别西顶草原,终于如愿回到了党组织的怀抱。

  1994年8月,82岁高龄的杨文局再三嘱托在陕西省警察学校任校长的儿子郑盟海千里迢迢赶到天祝的西顶草原一带,寻访曾经救过他们母子的藏族老人。2020年9月2日,梅洛桑却增的后人受老红军杨文局儿子郑盟海委托,将一件杨文局使用过的织毯捐赠于天祝县博物馆收藏。

  据了解,杨文局当年创办的红色私塾在短短的6年间,培养了169名藏、土、汉等各民族学生,新中国成立后在天祝县各行各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所私塾点燃了天祝边远农牧区启蒙教育的火种,是天祝农牧区民间寄宿制免费办学的首创,也是传承西路红军红色基因、弘扬各民族大团结的典范。

  (图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摄)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