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关爱留守儿童 彰显青年担当——甘肃省优秀大学生结对留守儿童“好伙伴·共成长”关爱行动侧记

 2021/05/28/ 04:1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李高强

关爱留守儿童 彰显青年担当

——我省优秀大学生结对留守儿童“好伙伴·共成长”关爱行动侧记

甘肃农业大学志愿者为留守儿童赠送物资。

  李高强

  关爱留守儿童,体现着一种有温度的人文关怀,是一项良心工程、社会工程。目前,我省农村留守儿童有6.67万人,数量较多,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关爱。

  一直以来,我省教育系统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研究制订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关爱留守儿童试点工作方案,组织实施精准扶贫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专项支持计划,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体系。

  2019年,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专门制定《全省优秀大学生结对留守儿童“好伙伴·共成长”关爱行动方案》。同年10月,启动全省优秀大学生结对留守儿童“好伙伴·共成长”关爱行动,17所本科高校2万余名大学生志愿者结对18个县1075所中小学4万余名留守儿童开展关爱行动。同时,为了鼓励各单位以及大学生积极参与,省教育厅还建立了活动激励机制,对在“好伙伴·共成长”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中表现突出的大学生志愿者和组织单位进行表彰,推动优秀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行动持续开展。

  近两年来,全省高校积极组织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开展课业辅导、快乐分享、兴趣培养、心理疏导、家书短信送亲情等活动,关爱留守儿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留守儿童得到了社会的关爱,大学生志愿者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历练和自我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

  让真情相拥 为青春放歌

  大手拉小手,播种真善美。大学生志愿者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奉献爱心、淬炼品格、增长本领。留守儿童在身心健康、日常生活、学习成长等方面获得了关注、关心和关爱。

  兰州大学遴选了3095名大学生志愿者结对关爱平凉市崆峒区3889名留守儿童。大学生志愿者通过电话、书信、微信、QQ等方式,与留守儿童开展线上“共读一本书”“七彩假期”“幸福过六一”“知心伙伴”“冬日温暖”等主题活动,分享学习经历、成长快乐,畅谈人生理想、价值追求,激励留守儿童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努力成才。该校2018级管理学基地班大学生志愿者逄婧卉说,自己小时候也是留守儿童,十分理解留守儿童的内心,因此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希望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一年来,3000余名兰大志愿者累计形成关爱记录8.9万余条。

  甘肃中医药大学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在“好伙伴·共成长”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中作好疫情预防教育的安排部署,组织在校大学生开展了疫情期间大学生志愿者结对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先后有3299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各专业大学生志愿者采取“一对N”线上结对的方式,密切关注帮扶陇南市宕昌县留守儿童,向他们宣讲科学防疫知识和健康生活习惯,做好疫情期间留守儿童的生活关怀、学业指导和情感陪伴,引导留守儿童深刻认识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抗疫斗争的决定性胜利,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

  西北师范大学举办“好伙伴·共成长”关爱行动典型事迹分享会,通过大学生志愿者分享实际做法,切实落实落细结对帮扶方式;通过组织开展“好伙伴·共成长”关爱行动工作推进会,讨论破解关爱行动中遇到的困惑,指导帮助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关爱活动。学校还集中表彰了一批在“好伙伴·共成长”关爱行动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并奖励工作经费,用于结对帮扶过程中寄送书信和电话联系。大学生志愿者在结对帮扶期间,累计寄送书信2400余封,形成帮扶记录3.65万余条,并主动寄送图书、学习用品、体育用品和过冬衣物等物品。

  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大学生志愿者邓浩刚说:“2020年11月中旬,我们在学院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东乡县慰问结对帮扶的留守儿童。我第一时间找到了和我结对的小马同学,以前只是通过电话交流,当见到他时,却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我和他共同创作了畅享未来的画卷,又教他打篮球。那一刻,我们不是简单的结对帮扶,而是成了好朋友。临别时他眼里泛着点点波光,我读到了他对爱的期盼,也让我对志愿服务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会持续关注小马同学,希望他能够努力学习,不负爱与希望。”

  留守不孤单 青春爱相伴

  爱心陪伴,你我一起成长。大学生志愿者分享成长故事,帮助留守儿童科学防疫、化解心理困惑,树立人生目标、坚定成长成才的信念,逐渐成为留守儿童的“好伙伴”。

  兰州交通大学遴选出648名品学兼优又富有热情的大学生志愿者与康乐县1242名儿童进行结对。同时,制定《兰州交通大学关爱留守儿童守则》《关爱服务日志》。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学校还举行“书信曙光,一路有爱”活动,引导志愿者给结对留守儿童写一封信,为结对的儿童送去节日祝福。活动至今,兰州交通大学志愿者累计与帮扶对象联系沟通7361次。志愿者围绕学习生活、课业辅导、卫生防疫、网络教学资源使用等内容,给小朋友们送去了物资、温暖和关爱,与他们共同成长。

  兰州城市学院的2354名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在省教育厅和学校的组织下,与张掖市民乐县4555名留守儿童建立了联系。学校关爱行动工作领导小组与民乐县教育局积极沟通联系,分析研讨留守儿童心理与成长特点,结合大学生志愿者实际情况,制定了“相约中国梦 红旗伴成长”大学生志愿者与留守儿童教育成长计划。开展了红色基因传承、科技筑梦、体育锻炼健康打卡等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鼓励留守儿童坚定信念、坚强体魄、勤奋学习、努力成才。

  兰州文理学院建立大学生志愿者、心理学专家、帮扶工作队员、指导老师“四位一体”的关爱体系。指导老师指导志愿者通过电话、短信、书信、微信等方式与庆城县1000余名留守儿童建立对接机制。志愿者为留守儿童准备了手写贺卡、书包、图书等六一礼物;学校驻村干部配合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线上问卷调查,梳理全县700余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聘请学校心理学专家王成德教授担任关爱行动指导教师,指导志愿者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受到了广泛欢迎。

  你我共携手 让爱一起飞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志愿者走出校园,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奉献社会,在实践中感受成功、体会价值、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肩负起了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甘肃政法大学将青年志愿服务行动作为推动大学生第二课堂(劳动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突出法学学科知识成果转化、突出青年普法与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相结合、突出城乡两域教育宣传普法统筹发展,情暖留守儿童品牌项目,助推省域志愿服务发展。关爱行动以养成良好的教育习惯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走近留守儿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兰州工业学院2018级魏建婷说:“志愿服务帮扶行动,不仅仅是对小朋友的关爱,更是对我自身的实践锻炼,增强了我的责任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好好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要关注国家社会发展。青年学子只有把个人成长同社会、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陇东学院制定了《共青团陇东学院委员会关于留守儿童“好伙伴·共成长”关爱行动实施方案》,组织703名优秀大学生与环县1397名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志愿者对环县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状况和成长需求。同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关爱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志愿者组织“爱心募捐”活动,号召全校师生捐出爱心书本,为留守儿童赠送了书包、文具和“爱心水杯”,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营造出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爱的氛围,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

  河西学院专门成立领导小组,把关爱行动纳入思政工作和年度学生实践活动计划,制定了河西学院《关于组织开展优秀大学生结对留守儿童“好伙伴·共成长”关爱行动的通知》。学校按照通知要求,将全校党员、团员,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单项奖学金获得者,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作为志愿者候选人。共计有920名优秀大学生志愿者结对帮扶1831名留守儿童,开展关爱活动。

  兰州财经大学制定《兰州财经大学优秀大学生结对渭源县留守儿童“好伙伴·共成长”关爱行动实施方案》。通过选拔学校1772名优秀大学生与渭源县16个乡镇100多所学校的留守儿童结成“一对一”结对帮扶。该校经济学院志愿者丁霞说:“在将近两年的帮扶活动中,我和小茹同学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我通过书信、电话、微信、视频等多种方式积极和她沟通联系,了解她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鼓励她努力学习,树立良好心态。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参与这样的活动意义重大。我想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让更多的孩子得到爱与关注。”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好伙伴·共成长”关爱行动拓宽了留守儿童问题破解路径,也为增强大学生思政工作实效性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海燕说:“学校是关爱留守儿童的主要阵地,我们将不断推动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凝聚社会、学校、家庭的合力,认真组织开展关爱行动,让孩子们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怀抱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