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远航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移民点的欢歌

 2021/05/28/ 04:2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李艳艳

【远航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

移民点的欢歌

  李艳艳

  我们去靖远县移民安置点,了解这几年的移民安置情况。第一站是离县城十里的碾湾坪移民安置区。一进小区,映入眼帘的是栋栋漂亮的楼房,宽阔平整的马路,碧绿的草坪,怒放的鲜花,正拔节生长的各种树木……正所谓:新房新路新小区,新人新户新景致。

  我们进入的一户人家有六口人。家里的老人说,以前在深山里时,他务地,儿子在外打工。孙子上小学后要跑十几里路,他就在儿子打工的地方租了一间小民房陪孩子上学,连同生活费,三个人开销不小呢!移民过来后,小区有幼儿园和学校,他的三个孙子的上学问题一下子都解决了,孩子们就近入学、入幼儿园,节省了不少开支。现在,他负责接送孩子上下学,儿媳妇负责做饭和辅导孩子的功课,儿子在外打工挣钱。一家人各司其职,齐齐整整,和和美美……说话中,他不住夸赞政府的各项好政策,时时不忘感谢党和政府,满脸的皱纹里漾满了舒心的笑容……

  另一个移民安置点是三滩镇银滩村。只见眼前土地平阔,屋舍俨然,交通畅达,男女怡然,家家户户独门大院,青砖红瓦,白墙绿树,门楼整齐。在正午的阳光下,整个村庄安闲静美。

  我们随意走进了一户人家,和多数人家一样,留守在家的仍然是老人。女主人六十几岁了,精神矍铄,头发油黑,院子里外,收拾得干净整齐。院子中间有四五平方米大的一个小菜园,种了茄子、辣子和西红柿,正长得生机勃勃。同其他移民家相比较,她家院子显得格外湿润碧绿,散发着一种生气。

  女主人告诉我们,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安置在了碾湾坪移民区,她和小儿子选择安置在银滩村。小儿子两口子在外打工,孙子们在县城上中学,都是个把月才回来一次。她开朗健谈,笑声连串,说以前住的地方山大沟深,天旱缺水,路又不好走,生活非常辛苦。孩子们上学,天刚麻麻亮就往十几里外的学校跑,太远了,山路还不安全。现在可好了,小区里就有学校、卫生室、超市,干啥都很方便。她很满意现在的生活。

  车子沿着砂石路行驶,在一个开阔的山坳里停下了。山坳是相当平坦整齐的一块沙土地,整齐排列着一座座身披黑色塑料“外衣”的蔬菜大棚,这里是该移民区的一个富民项目:蘑菇种植产业园。

  时值中午,每座棚子都挑开帘子的一角在通风,从通风口望去,刚刚放过水的地面湿漉漉的,棚顶垂下来的喷头在滴答着水,表明蘑菇棚里的蘑菇刚刚“沐浴”完毕。

  以前虽然见过蘑菇种植棚的图片,但见到真实的场景,我们还是被那千棒万棒排列整齐的蘑菇场面给震撼了!长百米、高三米、宽十余米的蘑菇棚内,地面上序列有行,排兵布阵般地摆放着成千上万只蘑菇菌棒,它们慵懒地斜靠在铁丝栏上,吐故纳新,静静生长,刚采摘过不久的菌棒上,还留下许多正鼓气吹伞、未及长大的小蘑菇,煞是可爱……

  听技术人员讲解蘑菇的种植和采摘过程,才知道蘑菇种植是非常讲究湿度和温度的,为了保证均衡的温度和湿度,每座棚子都装上了现代化的调温装置,随时调控。棚顶上方有给蘑菇“淋浴”的数百个喷洒龙头,蘑菇的摆放要“颠三倒四”,有利于通风,采摘也是非常细致的工作,要轻摘……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蘑菇,竟然是撑起移民区人民生活支柱的经济大产业。

  下午,我们奔往北湾镇的富坪村、新坪村和花儿新村。这三个村子相连,移民都是来自漳县和岷县贫困地区和地震灾区的农民。他们原来生活在山大沟深的山区,靠采药材为生。易地安置后,他们不仅住进了政府统一盖的新房,还有了肥沃水地。但是只种过旱地药材的他们,没种过田地和大棚蔬菜,于是,政府又出资请当地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他们种植蔬菜……

  几年过去了,现在大棚蔬菜成了每家每户的经济支柱产业,他们的种植技术已不逊于当地人了。去年初疫情严重期间,他们自发组织采摘,捐赠了成百吨黄瓜运往武汉,表达了移民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恩,对武汉同胞们的牵挂和支持。

  在新坪村的一个项目——缝纫车间里,几十台机器一字排开,几十名统一着装的女工脚踩缝纫机,认真制作着手里的校服,技术娴熟,动作麻利。在花儿新村广场,有一座乡村大舞台。来自漳县和岷县的移民们喜欢唱花儿,唱花儿是他们劳作之余的消遣。为了保护传统文化,安置区里专门建了乡村大舞台,并且每年都举办花儿大会。我们去时没赶上“花儿之夜”的歌唱晚会,却感受到了“花儿之夜”的余音袅袅……舞台四周那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喜庆,幕布上那载歌载舞的漂亮妹子,广场上那律动飞扬的音乐……无不在表明这里的人是多么喜欢唱歌,这里的人是多么幸福!

  这样的移民安置点,在靖远县有27个。看着那宜居宜业的新村,看着那一望无垠的田野,我陶醉于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