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不识中药味
李宗新
与中药的遇见,是小时候在保健站一个个贴着标签的匣子上,看见了人参、金银花、莱菔子、车前子等令人似懂非懂的名字,也不知道那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草木之根叶茎实,更没想到这些标签之下的一草一木,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那时候,并不知中药蕴含着人生的况味。
山野里生长的植物中,可做药材的并不多。我们铲去喂猪的车前子,也叫车轱辘草,草籽做药,可以利尿。蒲公英也是入药的,它毛茸茸的圆球,随风而逝,就像是长大后我们四处漂泊的人生。枸杞子我们叫做白刺果,红溜溜的时候,酸甜可口,可惜荒芜的山上并不多见。柴胡、葛根也听说过,只是自己始终没有认识。
怎能忘了荆芥呢。它带着香气,只在沙沟垴里才有,那里离村子十多里,稀稀拉拉生长着灌木,灌木丛中,就有荆芥。紫色的花穗,像是小小的鸡毛掸子。夏天放牧的时候,都会去寻找。摘下来,攥在手里,自己都被浓浓的清香包裹了。煮了,喝荆芥茶,咣当咣当灌上一肚子,只觉神清气爽。头疼感冒的时候,父母也会给熬来荆芥茶。原来它本来就是中药材,清热解毒。
还有艾蒿,田间地头见得最多,大片大片的,淡绿中泛着银白,割草的时候,也割了去喂羊。它自然有独特的气味和作用,夏初,人们总是把鲜嫩的艾蒿割了去,捆起来,晾在屋檐下。有时候用来做艾灸,或者熬成药汤喝。也用来熏屋子,驱除蚊虫。
大蒜、萝卜都是最平常的食材,除了做饭炒菜使用,晚上炉火盖子上烧几粒大蒜吃了,或者熬上半锅萝卜汤吃喝下去。烧吃大蒜的滋味还可以,萝卜汤确实不好喝。那可由不得自己,父亲的理由和权威总是让人莫名其妙。不过慢慢总算知道,自己的感冒、肚子疼、积食是怎样在不知不觉之中化解了的。
那时候,常见的头疼脑热肚子疼,都是一剂中药,甚至于一个偏方,就能解决问题。后来,也许是西医的发达,也许是失去了熬煎中药慢慢调养的耐心,很少喝中药了。
冬天衣着单薄,一不小心就会冻感冒。不过不要紧,父亲熬一碗“四合汤”喝了,躺在热炕上盖上被子出出汗就好了。葱白、姜片、灶腥土、红糖加水熬制,有时也放两颗大枣。甜、腥、辣相混合,别有一番滋味。也许,这些接地气的东西,本来就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灶腥土是从灶火门口掰下来的,经过了柴草的无数次熏烧,坚硬似铁。葱姜是从泥土里生长的,红糖也是糖萝卜熬制的。看来,人是不能缺少地气和烟火气的,四合汤就是给你补地气和烟火气呢。
当然,那中药的滋味其实并不好,不论大人还是娃娃,喝药毕竟不是一件开心事。大人自然坚强,等药罐从炉火上端下来,黑乎乎的药汤倒进碗里,稍微凉一些的时候,捧起碗,对着嘴,咕嘟咕嘟几下,就咽下去,到底有多苦,别人不知道,就像是他们究竟承受了多少生活的滋味,只有自己的心里最清楚。小孩子就不同了,药汤凉了,还不敢喝,父母就要一口一口喂,还要不时地喂一点白糖,一勺凉开水。自家没白糖,就向邻居讨要一点。虽说那种苦被稀释冲淡了好多,还是不能忍受,叫唤着,擦着嘴,龇牙咧嘴。
每当中药罐子在火炉上噗嗤噗嗤的时候,满屋子、院子里都弥散着浓浓的苦腥味。人生何尝不是一剂中药,草木、药罐都源自泥土,在水火之中熬成浓浓的苦水,就算是再苦,也要慢慢熬,熬到一定火候的时候喝下去,病也就慢慢好起来。中药是柔性子,只有不急不躁、不愠不火,才能有机会让这些草木精华洗涤体内的病毒。
我心跳过快,有时还有心悸的毛病,父亲忧心忡忡。后来终于弄到一个偏方,他买来一包红枣,每天晚上临睡前,取上四五颗,放在炉火盖子上烤焦,然后熬上半碗焦枣汤,让我喝下。弟弟眼巴巴望着,也能分一杯羹。红枣却被母亲藏起来,害怕被我们发现后一扫而光。没办法,那时可是没有多余的钱来买红枣呀。好在坚持喝了一段时间,我的心脏竟然奇迹般正常了。
冬天严寒凛冽,父亲兄弟几个合起来杀了一只羯羊分了肉,父亲从药铺买一些黄芪、党参,晚上熬了羊肉药膳汤,第二天早上让我们羊肉汤泡馍。那腥膻苦涩的滋味,确实让人不敢恭维。只是迫于父亲的执拗,不得不端起碗强忍着咽下去。好在一个冬天,我们都能热乎乎过下去,等到新年时候,门后墙上的等高线前面一站,个头高出了一截,身体也变得胖乎乎的。
最可笑的是,那时候我竟然还盼着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要喝那有药引子的中药。不为别的,就为了倒掉药渣的时候,可以拣出其中的药引子,或者里面可以吃也是自己觉得好吃的东西。比如红枣,就容易被当做药引子,有时候还要炒焦。虽然在苦水中浸泡熬炼过了,对没有像样的零食的我们,还要抢着吃,就是为了那苦中带着的一丝丝甜。甘草、杏仁都是好吃的,不管甜不甜,能够咽得下。所以,不要说自家窗台上晒了药渣的时候,自己爬上去拣着吃,就是别人家的药渣倒了,几个小孩子都会蹲在地上,用小木棍划拉着“寻宝”。
好吃的就好吃的吧,唯一遗憾的是那时候没有认真问一下父母,他们喝中药的滋味。不过没有这些药引子的诱惑,没有这一丝丝甘甜滋润,文火慢熬的中药充满希望和期待。
那些红枣、甘草、杏仁、荆芥、枸杞子等,是芬芳,是甜蜜,是中药里面最常见最具亲和力的元素,带给我们甜蜜的感觉和美好的期盼。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5月11日【校园文学】最美校园四月天
- 2021年05月11日【校园文学】聆听花蕾绽放
- 2021年05月11日【校园文学】回到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