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生活】陇上端午

 2021/06/09/ 06:4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薛俱增 张子艺 蒋静

武威 吃油饼卷糕

  五彩线线,装了草药的荷包和油饼卷糕。

  这是武威孩子们的端午。

  糯米、红枣、葡萄干、蕨麻,炸油饼做油饼卷糕。

  这是武威成年人的端午。

  文/张子艺

  在一次次戴着五彩花绳的期盼中,孩子们变成大人,大人逐渐老去,端午节的习俗继续传下去,孩子们胖而圆的胳膊上,赫然是最最鲜艳的花绳绳。

  端午节的油饼卷糕,也成为武威人翘首期盼的一种节日限定食物。

  并不是原料珍贵到只有在这十天才有,而是主妇们只有端午节才会制作这种食物。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全家人的口腹之欢,是跟主持家务的主妇心情挂钩的,但逢了节日,就算再懒散的媳妇,都必须打起精神,像参加一场没有裁判的比赛,精选原料,提前布局,务必要在节日当天圆满得像花园里开的牡丹花一样,满心满瓤儿,溢出来最好。

  虽然新疆曾经出土过全国仅有的文物“粽子”,说明粽子这种食物在全国的普及程度是如何深入,但西北人民在对粽子的改良中,将无处可寻的粽叶找到替代品——油饼,进而产生一种食物,这说明人们真的是在踏踏实实地生活——每一天每一个节日都不能放过,要彻底地过好、过旺。

  河西走廊上的食物,略一深思,都能找到来路。

  陕西的甑糕因着电视剧《那年月圆花正开》中频繁亮相,被人们追捧,糯米中夹杂着深红色的枣泥和葡萄干,又烫又软又甜又糯,这样的食物也确实担得起被人们如此深爱,被武威人称为“米糕”的甑糕是油饼卷糕中的主角。

  葡萄干是吐鲁番的,红枣是临泽的金丝小枣,或者是若羌枣,肉厚而甜,这都是丝绸之路上流通了千年之久的食物,方便,易得,而且品质又如此的好。至于糯米,因为确实不是此地所产,制作的人委实也没有什么发言权,当然,只要是糯米就可以了吧。

  到了端午节那天,正式的工作拉开序幕。

  主妇天不亮就起床,将泡好的糯米和大米装到甑这样的容器里,一层糯米一层红枣葡萄干蕨麻,这样一层一层摆好后,小心翼翼地将甑下面的锅子里装半锅水,利用水蒸气蒸熟甑里的米糕。为什么这种食物被称作甑糕,恐怕也跟它的制作工具有着莫大的关系。

  这是最原始的做法,如今电饭锅、高压锅是如此便捷,如若不是为了本土文化发掘,再没有人选择这么费时费力的做法。

  炸熟的第一个油饼要先供奉祖先。有些地方还要捏上一个小面人儿放在锅沿子上,叫“看锅猴儿”。不过丝路饮食历史研究者、兰州财经大学教授高启安认为,这个名字应该叫“看锅侯”,就像姜子牙封神一样,炸制东西时封一个“侯”,让他老老实实地保佑着这一锅热油不要烫伤人。

  这是一种朴素而有趣的万物有灵的世界观,可以说,延续和贯穿了千年的时光岁月。

  北方的食物搭配,在轻淀粉重蛋白质蔬菜的现代营养学体系中似乎格格不入,尤其陕西、山西、甘肃这种淀粉大省,流行诸如“凉皮碗坨是道菜”“土豆馅儿饺子”“油饼夹甑糕”的吃法。

  但对油脂、碳水、糖的渴望,刻画在农耕文明后裔的血脉之中,只待某个合适的时机,比如端午节的油饼卷糕,比如糖油馃子,都可以立即引爆这种原始冲动。

  武威的米糕比甑糕更柔软,水分更充足一些,蒸熟后洒上红糖水或者蜂蜜,将所有原料搅拌均匀,趁热夹在炸好的油饼中,滚烫的油饼和黏糯的米糕之间很快融为一体,油饼是脆的,米糕是软的,脆与软形成一种微妙的对抗,咬一大口,香甜可口。

  武威人经常会用“油饼子夹肉,福不可以重享”警醒自己,这是形容一种溢出日常的奢侈生活,大凡人家是不敢这么吃的,这种福气太外露,太招摇,与谨小慎微的农耕文明的传统不符,但油饼卷糕是略微高于生活的,可以被允许的一种享受,人们在某个安全的框架之下,在夏天盛大的热气将来未来之际,与邻居们分享自己的食物,坐在村头大槐树下,“共话桑麻”。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