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生活】陇上端午

 2021/06/09/ 06:4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薛俱增 张子艺 蒋静

张掖 端阳趣事多

吃糯米卷糕

饮雄黄酒

挂荷包

赛龙舟

  文/蒋静

  在张掖,人们习惯称端午节为端阳节。这大约一方面是因为午日为“阳辰”;另一方面是因为张掖地处西北腹地,“人间四月芳菲尽”时,张掖竟常有“四月飞雪润古城”的壮美景象。直到农历五月,禾苗抽穗,天气才正式热起来,“端阳”亦可理解为“开始热”。

  在张掖,老百姓丰富多彩的习俗让端午节有了别具一格的韵味。

  “吃粽子”更钟情吃糯米卷糕。卷糕又叫凉糕。每到端午时节,家家户户都要蒸糕、炸油饼。在芨芨编的小圆筐里,铺上黑河边采来的芦苇叶,把张掖乌江产的糯米、临泽红枣、葡萄干、花生、白糖等配料一层层铺上去,用苇叶覆盖上包起来,再拿马莲草绑固好,然后放置进大锅中,文火蒸到软糯香甜。开水烫白面,醒好后炸出软薄油亮的油饼。取油饼卷蒸糕来食,油饼香软,蒸糕甜糯,真的是无比香甜好吃。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小院,微风过处,吃着卷糕,看着亲人脸上的笑容,这一刻,“岁月静好”之感油然而生。

  “饮雄黄酒”更喜欢饮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有毒性,炮制酒时不能失之毫厘。而张掖出产的黄酒,不着色自黄,不加糖自甜,不调味自香,具有舒筋活血之功效。张掖黄酒不仅吸引众多英雄豪杰、墨客诗人,老百姓也喜欢这低度的甜香酒。

  “挂荷包”远不及拴五色绳。五色绳在当地叫做“狗绳子”。以青、赤、黄、白、黑五色丝线编结成缕,戴在小孩子的项颈,或系在手臂、脚踝等处。过去,也有人家会在这一天到方圆几里“化线”,用百家线编着麻钱子(铜钱)做一条“长命锁”系在身体孱弱的孩子身上,以佑安康。

  不沐“兰汤”沐“艾汤”。张掖女性在这一日青睐“浴艾”。奶奶八十多岁的时候,每逢端午节,都还要用旧年拾掇的艾草拿大锅煎水后泡澡泡脚。据说,这一天用艾汤泡澡,能预防多种常见妇科疾病。奶奶生了八个孩子,身体虽偶有不适,但与妇科疾病毫无关联,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吧。

  在张掖,端午节因多样的习俗而与众不同,有趣儿的活动更是让它大放异彩。

  赛龙舟是各地端午节火爆的传统习俗,但您见过在沙漠边沿的龙舟大赛吗?这一日,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边沿的高台大湖湾里,锣鼓铿锵,几十只龙舟迎风挺进,四溅的桨花,“呼嗨”“呼嗨”的欢快号子声,飞扬出几百号健儿澎湃的激情。这当中不仅有专业代表队,还有普通家庭的代表队呢。

  在临泽,这一日移步风景如画的双泉湖水域,您会看到别样的“丰水捞泉”。据资料记载,这个活动始于明清时期,已有数百年历史。每逢端阳,广大群众自发相聚于九眼渠泉眼,众人手拿锹、锄等工具,掏挖泉眼、疏通渠道,以此来增加九眼渠溢流水量,保障当地农业灌溉,祈求泉水丰沛、五谷丰登。临别之际,还有人拿瓶装上泉水,带回家中,倒入水井,寄寓家道殷实之愿。

  在甘州区,端午节“非遗传承”活动如火如荼,其中念唱宝卷犹如一颗明珠深受老百姓喜爱。念宝卷俗称“念卷”或“唱卷”,是一种民间说唱文学艺术。宝卷传承人多以“念”民俗文化、“唱”孝道行为为主,使用莲花落、打宫调、浪淘沙、哭五更等曲调,在再现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唱唱念念说说,绘声绘色的表演,让听者神迷,闻者痴醉。《何仙姑宝卷》《劈山救母宝卷》等经典更是让老百姓津津乐道、兴味十足。

  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端午是必刮一场“最炫民族风”的。不必说优美的民族歌舞表演、服饰表演,不必说精湛的“织褐子”技艺展示,单是那欢腾的赛马,就足以让人心驰神往。骑手们在呐喊助威声中做出精彩的马上花样表演,看台上的人们品着奶茶,裕固族的姑娘着艳丽服装,唱着古老的歌儿,客人们则不知不觉饮下一杯一杯醇香的青稞美酒。真是“骏马欢腾人欢庆,歌声不断人忘归”!

  在民乐,在山丹,正上演着顶碗舞、四家武术、霸王鞭、制香包、诵楚辞、民间小曲等形式多样的非遗文化活动。看着老者脸上的安享满足,少年新奇有趣地穿梭在人群中,不由感慨:非遗只有在百姓的生活中才能大力弘扬、在人民群众的演绎中才能延绵振兴。

  朋友,端午来张掖吧!

  热情好客的张掖人民定会为您献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端午盛宴。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