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脱贫后,“新动能”在村庄集聚——古浪县以项目建设助力乡村振兴观察

 2021/06/21/ 20:45 来源:新甘肃 记者伏润之 通讯员许吉年

黄花滩生态移民区调蓄供水工程5号调蓄水池建设现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伏润之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路、水、网纷纷修通,学校、医院、广场不断涌现,昔日贫困落后的古浪县完成了前所未有的蜕变。在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时,记者观察到,在项目带动下,曾经“沉睡的土地”被唤醒,群众增收的途径越来越多。

  平地埂、兴水利,老土地换发新活力

  入夏以来,古浪县定宁镇长流村广袤的田野上人头攒动,过去灌溉难、收益低,土地撂荒、碎片化严重的耕地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已经成为致富良田。

  今年,定宁镇在长流村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因地制宜发展以高原夏菜为主的高效节水作物7000亩。定宁镇党委书记贾喜奎表示,项目实施改造后,定宁镇的产业结构从原来的小麦、玉米等单一作物转向了莴笋、西兰花等高附加值品种,亩收入从2000元提高到8000元。

古浪县定宁镇长流村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定宁镇独具特色的有机蔬菜种植示范基地。

  贾喜奎说,通过改造,农户土地流转费用由每亩180元提高至500元,全村实现平均土地流转收益350万元;稳定提供就业岗位120个左右,为长流村带来直接收入150万元以上,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弱劳力就业难、收入低的问题。

  据了解,伊利集团落户武威后,古浪县借势大面积国有未利用地和沿山沿川沿沙丰富的优质饲草资源,成功引进9户大型奶牛养殖企业,投资兴建6万头奶牛产业园。

  古浪县发改局负责同志说,项目建成投运后,除了每年能为伊利集团提供鲜奶14万吨外,还能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每年需饲草12万吨以上,能够带动全县奶产业和饲草种植产业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润悦鑫木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吕新平告诉记者,自己的牧场目前奶牛存栏量5000头,每年需要4000亩牧草作为饲料,“这里种植的苜蓿能够达到进口苜蓿的品质,仅我的牧场就能消化一个乡镇种植的饲草料。”

古浪县金宇浩睿2万头奶牛养殖园区。

  古浪县富民新村对面,黄花滩生态移民区调蓄供水工程5号调蓄水池建设现场,挖掘机正在隆隆作业,工人们紧张有序,项目建设正酣。

  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共有易地搬迁群众6万多人,农业用地12万亩以上,水资源短缺成为当地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古浪县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范志宏表示,近年来,古浪县在移民区大力实施调蓄供水工程,共建设50座蓄水池。

  “过去移民区每年灌溉用水只有1500万立方米,调蓄水工程实施后将达到4500万立方米,大大小小的蓄水池调度运行,将有效解决黄花滩移民区夏灌高峰期及冬季日光温室反季节种植缺水问题,促进当地群众农业生产增收。”

  强基础、抓项目,脱贫群众广收益

  从古浪县兴民新村和富民新村放眼望去,曾经毫无生机的沙漠戈壁上,连片的日光温室犹如叶叶扁舟,整齐排布在沙海之上。

  这里的日光温室共有1000座,成为古浪县现代丝路寒早农业示范基地的根基。

  古浪县现代丝路寒早农业示范基地配套农产品交易市场、冷链物流、培训中心等,引进台商协会、天津客商等外地客商种植精细果蔬、食用菌、四季草莓、彩椒、燕窝果等,产品可销往粤港澳大湾区、中亚等国内外市场。

  古浪县现代丝路寒早农业示范基地位于富民新村和兴民新村,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1000座,配套农产品交易市场、冷链物流、培训中心。

  项目负责人介绍,基地建成后将在品种、技术和资源利用上有全新突破。基地日光温室可使用30年,15年收回成本、15年可持续收益运行,关键能够带动移民区5000多户贫困群众提升种养技术,长期提供1000多个就业培训岗位,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这就意味着,1000多户群众能够稳定脱贫。”

  富民新村北侧,海升集团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产业项目建设以及接近尾声。项目负责人张维军介绍,眼前这座智能果蔬综合型玻璃温室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拥有国内最先进的培育技术,年生产串收番茄2700吨、培育优质蔬菜种苗1800万株,实现产值1.32亿元。

  张维军说,建设过程中每天在当地用工200多人,人均月收入超过3500元。“建成后,能带动周边400名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务工就业、稳定增收。”

海升集团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产业项目。

  范志宏带记者来到制高点,举目望去,半个移民区“镶嵌”在日光温室的“海洋”中。“这里即将成为农业‘工厂’,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农民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工人。”

  这时,记者遇到了康乐新村的毛玉选老人。他今年68岁,2019年从黑松驿搬迁下来。原以为搬迁是因生活所困,谁知老人摇摇头,“我搬迁是为了让生活过得更好。”

  “移民区建成后我专门坐车来看,路平坦、有公交、有医院和学校,于是主动报名要求下山住上了新瓦房。”

  “下山后的生活有保障吗?”记者问。

  他指着不远处的日光温室娓娓道来。搬迁后,他看到乡亲们改变生产方式种植蔬菜,有人半年时间种茄子就收入1万多元。“我马上报名分配了一座日光温室,就在家门口,还有农技专家手把手教,将来收入肯定差不了。”

  听他讲完,大家纷纷夸赞老人虽然上了岁数但致富的劲头不比年轻人差。毛玉选信心更足了,“我还入股了‘羊银行’和养殖合作社,光合作社每年就能分红2000元。”

  (本版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许吉年 摄)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