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初心】
三颗“石榴籽” 朵朵幸福花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范海瑞 兰天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
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是生活在陇原大地的三个少数民族。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特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吹响以来,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克难而上、奋力攻坚,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
东乡族
决战贫困,昔日穷乡换新颜
盛夏,沿着宽阔平整的折红二级公路一路前行,东乡县一幅幅美丽的田园画卷迎面铺开,一栋栋新式民房掩映在翠绿之中。
午饭刚过,走进布楞沟村村民马海吉者家里,宽敞的庭院被她打扫得一尘不染,孩子们正在院子玩耍。“年龄小的还没到上学年龄,老大今年上二年级了,学习成绩还挺好的。”提起孩子,马海吉者满脸骄傲。
马海吉者2012年从兰州嫁到布楞沟村。“刚过来的时候,村子里条件还很差,路不好走,最怕遇上雨雪天,根本出不了门。现在路修好了,房也新修了。”马海吉者有空就去村里的食用菌种植厂打工,每天有120元工资,既顾家又增收。
布楞沟村是纯东乡族村,共有62户315人。在过去,村里有六大难——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增收更难。2012年,布楞沟村群众人均纯收入为1624.1元,贫困发生率高达96%。
如今,布楞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部村民搬进新居,家家户户通上了清澈的自来水;卫生室、学校全都投入使用。2020年年底,布楞沟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918元,是2012年收入的4.87倍。
村民马大五德在村集体帮助下,投资贷款成立了布楞沟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吸引村里17户村民入股,每年保守分红2000元以上。“我们现在羊存栏量2800只左右,每年累计出栏9000只,能收益40余万元。”马大五德指着羊棚里的一批羊告诉记者,“我们已经收到了新疆那边的活羊订单,有1500只,等到这批出栏就发过去。”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布楞沟村村民的生活蒸蒸日上。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紧盯群众增收这一关键,依托沿洮河经济带开发建设优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完善合作社带贫机制,不断推动劳务输转、扶贫车间、规模养殖等产业提质增效,力争把布楞沟村打造成全面小康示范村、乡村振兴样板村。”布楞沟村党支部书记张翼庆说。
东乡县总面积15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78万亩,其中山旱地占87.3%,许多村庄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靠天吃饭,自然条件差,群众增收十分困难。党的十八大以来,东乡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按期实现脱贫目标的最紧迫、最重要任务来部署推进。“十三五”期间,全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5255户28023人,让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稳定脱贫。
在沿洮河经济带生态宜居搬迁安置点,42岁的马中珍正急急忙忙赶去上班。自从2020年底搬进新房,马中珍通过招聘成为小区物业的保洁员。从山沟沟到城里,从老房到新楼,马中珍感觉生活彻底变了。
“原来家里就种了几亩山地,一年到头也没啥收入,就靠孩子他爸打工过活。”马中珍告诉记者,由于孩子生病致残,多年来,马中珍只能在家守着孩子,生活一度非常困难。“现在好了,我一个月有2100元工资,按时按点打到卡上,上班就在小区,也能顾上家里,手里有钱了,底气都足了。”
“洮河经济带安置点共涉及楼栋47栋,第一批搬迁共10栋,涉及18个乡镇981户5423人,截至目前已搬迁733户4182人,其余群众正在搬迁中。”相关负责人介绍。
搬迁只是手段,实现长期稳定脱贫才是最终目的。
2019年东乡县全面启动沿洮河经济带建设,通过安居工程、市政道路、地下管网、生态治理、文教卫生公共服务、劳动密集型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同步规划特色风情小镇,推动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民俗文化及民宿产业发展,引导群众下山入川、出山进城,让偏远山区群众斩断“穷根”,走出一条永续发展的新路径。
为了解决贫困群众的稳定就业问题,东乡县在启动沿洮河经济带安置区项目建设的同时,同步规划实施东乡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园(沿洮河经济带工业园区)建设,在原有甘肃东乡经济开发区规划范围的基础上,扩增规划了占地1900余亩的工业园区,通过“企地联动”模式,在沿洮河经济带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园引进方大集团、金强集团等24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9600多个。
“通过沿洮河经济带后续产业配套项目建设,我们解决了妇女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更激励了妇女学习新技能,掌握新技术。妇女们走上工作岗位,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对下一代的教育就更加重视。让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东乡县委书记马秀兰说。
裕固族群众收获藜麦。 肃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裕固族
富裕巩固,团结奋进逐新梦
穿越悠远的时空,仿佛听得见经久不息的驼铃声,先辈们迈着蹒跚的脚步追逐水草一路前行。岁月轮回了多少次牧草青黄,风雨掩埋了千万里颠沛流离。几经东迁,尧熬尔人最终驻足在水草丰茂的祁连山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解放了河西走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尧熬尔人获得新生。
尧熬尔人源出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千百年来,他们盼望着稳定与祥和,也向往着美满和富足。1953年,取与“尧熬尔”音相近的“裕固”,将“富裕巩固”的期盼与憧憬都融入了“裕固”这两个字中,作为新的族称。
作为古老的游牧民族,裕固族主要聚居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黄泥堡地区,为我省特有的少数民族。
2800米左右的海拔,孕育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河乡西岔河村丰沃的草场和畜牧业传统。裕固族村民安文成今年49岁,2013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后,在危房改造政策支持下,他家的土坯房变成了红砖灰瓦的特色民居,贴息贷款让羊群的数量成倍增加……
“乡里定期对我们进行养殖技术培训,通过技术员手把手指导,我学会了饲料配比,学会了科学防疫,羊羔成活率高了,收入稳定增加,摩托车换成了小轿车。”安文成说。近两年来,位于西岔河村的巴尔斯雪山景区旅游兴起,安文成又当上了旅游观光车的司机,成为一名月工资3000多元的“上班族”。“蓝蓝的天,白白的雪山,红红的房子,黑黑的柏油路,我的家园是彩色的。”他说。
金畅河村的前身,是原国有牧场——肃南县鹿场,当地平均海拔2700米。2016年,金畅河村党支部书记安虎经过多方考察发现,与养殖藏细羊相比,“西门塔尔”肉牛具有保护生态、节省劳动力、产出价值高、价格稳定等优势。于是,他整群出售了自家的藏细羊,带头养起了“西门塔尔”肉牛。如今,肉牛养殖已成为金畅河村村民致富发展的重要“法宝”。
近年来,金畅河村以推行“三变”改革为契机,积极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藜麦种植等特色产业,以“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我们这里出产的藜麦口感独特,对调节免疫系统、改善内分泌效果显著,尤其适用患有‘三高’、心脏病以及生活不规律人群……”在电商直播间,杜彩霞正在通过直播推介销售肃南出产的藜麦、牦牛肉等特产。“我的抖音账号‘裕固文创特产·霞姐’现在有粉丝接近2万人,我一直在努力通过直播带货让裕固族特色文创产品和肃南优质农特产品走出大山。”她说。
当下正值旅游旺季,在马蹄乡大都麻村,牧民李鹏忙得不亦乐乎。“我开牧家乐已经五年了,去年我在原有基础上对牧家乐进行了升级和扩建,更加凸显了现代裕固族特色风貌,特别受游客欢迎。”李鹏说。
“这几年来,在驻村帮扶队和马蹄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大都麻村的不少农牧民办起了牧家乐,发展乡村旅游业,收入明显增加。”马蹄乡大都麻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苏伟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坚持把解决贫困人口脱贫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实施村级道路通畅、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和通讯服务等工程,乡村基础保障明显增强,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完善。通过产业扶贫、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推动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农牧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2017年,作为“插花型”贫困县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实现摘帽,裕固族儿女领先一步开启乡村振兴的新征程。2020年,肃南县实现生产总值30.25亿元,增长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197元,增长5.4%,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801元,增长6.9%。
“‘十三五’期间,肃南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关键性突破,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民生事业快速发展,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我们先后投资22.8亿元,实施了G213肃祁二级公路、S18张肃一级公路张掖至康乐段、马皇公路等交通路网项目,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601.7公里,农牧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15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为46.6%,城镇化率提高到45.08%。”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县长钟向辉说。
“在民族文化保护方面,我们进一步加大裕固族文化传承保护力度,完成二轮县志修编,《东部裕固语汉语词典》编辑出版,裕固族服饰成功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创作《裕固族姑娘就是我》《西茂的婚礼》等一批文艺精品并在全国获奖,裕固族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驼户文化研究等取得实质性进展,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成就斐然。”钟向辉说。
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积石山县大墩峡保安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积石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保安族
传承特色 民族团结花更艳
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大墩、梅坡、甘河滩三个村子被称为“保安三庄”,住着大量保安族群众。腰刀作为保安族传统的手工艺品,长期以来是维系当地群众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2006年,保安腰刀锻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临街的一家腰刀店铺里,今年42岁的马尕主麻正在指点学徒腰刀制作工艺,“腰刀现在的功能转变了,作为工艺品,我们就要研究它怎么能更漂亮,更吸引人。”马尕主麻介绍,保安腰刀从设计、打坯成型到加钢淬火,从刻花刺字、镶嵌磨光到砸铆,工艺流程自成一体。
“传统的保安腰刀制作工序多达80道,最少也有40多道。纯手工打制的保安腰刀,具有典雅精美、经久耐用等诸多特点。”谈起腰刀的发展历史和锻造工艺,马尕主麻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2018年,马尕主麻成为保安腰刀锻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从谋生技艺到文化传承,马尕主麻坦言压力更大了。“我得把我们这门优秀的技艺传下去,同时帮到更多人。”在马尕主麻等人的带动下,保安腰刀拓宽了当地群众的致富渠道。
大墩峡景区位于甘青两省四县交界处,总面积4.6万多亩,主景区由四条长约13公里的山峡组成,与积石山县保安山庄山水相连,与大墩村静安堡隔谷相望,积石雄关、长宁古驿、临津古渡等历史遗迹尽收眼底。景区由叭口沟、湾架山、注洼沟三部分组成。峡内峰峦叠嶂,青松挺拔,灌木丛生,山水相连,清溪潺潺,山间飞瀑遍布。
“我们大墩峡景区因为地处甘、青交界,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再加上我们主打保安特色民俗文化游,每年旅游旺季都会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大墩峡景区经理韩东礼告诉记者。
韩东礼是土生土长的大河家镇人,同他一样在大墩峡景区工作的保安族群众还有很多。“作为一名保安族党员,我切身感受到这些年家乡发生的变化,村村都修建了新的文化广场,路更宽了,房子更好了,日子越过越红火。这些变化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韩东礼说。
近年来,积石山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保安族特色文化和大墩峡这一国家4A级景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畜牧养殖产业,配套实施大墩村特色村寨建设项目,进一步推动全县文旅产业进一步发展,大墩峡旅游景区成为西北有名的生态旅游胜地,每天有身着各种服装的游客驾车来到村里旅游……
谈及近年来发生的大变化,大墩村党支部书记马文龙有说不完的话,“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扶持下,大墩村村社道路等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保安族等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17年大墩村被国家民委挂牌命名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一切都是党的好政策。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大墩村各族群众的生活一定会一年比一年好。”
肃南县县城全貌。(资料图)
记者手记
并蒂花开艳 各自有芬芳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范海瑞
无论是生活在大夏河畔的东乡族,还是祁连山下的裕固族,或是定居在古河州上的保安族,不一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不一样的民族风情,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催生了不一样的民俗文化。
在党的阳光雨露普惠之下,各个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成就。
相同的是,曾经大山环绕的民族村都通了柏油路,有了自来水,走出了旧帐篷、土坯房,住进了砖瓦房、小康楼,群众的钱袋子明显鼓了。不同的是,村口的标志性建筑,是不一样的民族风格;节日的盛装,是不一样的民族风情;群众致富的产业,是不一样的民族特色……
在走向全面小康的伟大征程中,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各民族,都更加重视各自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民族史志馆相继建了起来,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被开发了出来,特色迥异的民族历史文化被搬上了荧屏,不一样的民族风情吸引来了八方游客,大家在这片我们祖祖辈辈共同生活了千百年的陇原大地上,续写着“和而不同”美丽画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