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从十八大“广纳天下英才”到十九大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释放加强人才工作的信号。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容才的雅量”“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这为各类人才不断涌现、各尽其才奠定了良好的氛围。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时指出,“于斯为盛”的“斯”就是这个时代。唯有英才为盛、百花竞放,方能汇聚成推动民族复兴的大江大河,一往无前。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甘肃每一次引领风潮、创造卓越,无不与人才汇聚有关,从汉武凿空西域到魏晋衣冠西迁,从“关陇集团”崛起到大唐边塞雄风,丝绸之路黄金段常常使者相望、商贾纷至。新中国成立后,甘肃汇聚南北英才,成就了军工大省的荣耀,也成为重要的移民省份。改革开放后,甘肃人才厚积薄发,《丝路花雨》《读者》等开风气之先。如今,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开放的前沿,甘肃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都十分巨大,也必将是人才再次迸发澎湃的大好山河。为加强人才工作,省委专门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今年再次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强调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力争让这方位于西北高原的热土,真正成为人才汇聚的沃土、成就伟业的高地。
作家协会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繁荣文学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是广大作家心中温馨和谐之家,承担着团结引导、联络协调全省广大作家的重任。作为作协机关的一员,无论自己是否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或者人才,首先应定位为党的干部,做到“我将无我”,以“店小二”的精神做好服务工作,从而为全省文学人才和文学精品持续涌现作出贡献。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口气列出了66名为中华民族和世界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作家,将其上升到关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一个时代的高度浓缩,发挥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是一个国家智性水平、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的生动体现,是一个国家价值观输出能力的重要反映。因此,甘肃作协一直紧紧围绕“出人才、出作品”这条主线不动摇。
近年来,省作协在中国作协、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在省文联党组的直接领导下,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出精品力作。每年围绕全国全省中心大局,组织好主题采访和创作,去年是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省作协就先后组织了三次共六批的采访活动,累计超过60名作家参与其中,既有全国名家,也有全省创作中坚、网络作家和基层作家,深入到全省脱贫攻坚最艰苦的基层一线,涉及畜牧养殖、乡村旅游等多个领域,推出了35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和30万字左右的文集,其中部分作品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成为我省脱贫工作和新时代乡村生活最鲜活的文学呈现。
二是青年作家培养。我们将在三年内,为没有出过作品集的优秀青年作家,资助出版三十部书,形成品牌效应。
三是发展网络文学。网络文学不仅深受年轻读者喜欢,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发挥着更加持久、绵长、深远的影响力,已成为受到全球网民追捧的文化现象。省作协及时成立了西北首家省级网络作家协会,还不断搭建网络作家与相关机构良性互动的平台,拓展网文跨领域合作的空间。
今年我们组织开展了面向全国的庆祝建党百年的网络文学征文大赛,共收到了上千部参评作品,为红色故事网络书写探索了道路,“七一”前还将举办高峰论坛、红色考察、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目前,甘肃网络文学的创作质量、社会反响和作家水平居全国中上游水平,绝大多数是35岁以下的生力军,“网文陇军”正呈现奔腾之势。总之,文学创作虽然是“个体劳动”,但同样需要良好的平台和有效的引领,我们希望通过组织策划形成“组合拳”,凝结为从高原向高峰攀登的“天梯”。
作为创作者,我主要从事纪录片和舞台剧的撰稿工作。这几年,喜欢看纪录片的人越来越多,纪录片佳作也频繁涌现,从制作精良程度、社会关注度以及观众好评度等方面来考量,纪录片的春天确实到来了。春风拂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2015年甘肃推出的纪录片《河西走廊》至今好评不断。去年,我参与撰稿的纪录片《中国》在湖南卫视黄金时间播出,多次夺得同时段的收视冠军,并成为观众热议的话题,成功“出圈儿”的背后是观众对中国传统的浓厚兴趣。这段时间我正在创作纪录片《岳麓书院》,一直在思考传统文化复兴背后的东西。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考察岳麓书院时指出,马克思主义能够实现中国化,这与我们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有关。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考察时谈到,“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这段重要论述中有几个关键词,那就是“独特”“根本”和“自信”。视察甘肃的两个多月后,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强调:“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自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
习近平总书记如此密集地谈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关系,这与“四个自信”紧密相连,特别是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今天的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有担当的大国,还需要构建属于我们的精神谱系,树立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对内可以凝聚人心、形成共识,对外可以平等对话、文化输出。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是文化情怀的问题,更是直接关系国家战略全局的问题。纪录片凭借丰富的文化内涵、厚重的历史底蕴以及深刻的思想性,在艺术门类中显得独树一帜。在创作纪录片的时候,应该从历史故事的现象性呈现,走向内在精神的挖掘提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所说,要深入挖掘文化背后的精神理念,进而揭示蕴含其中的文化胸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
甘肃不仅文化资源丰厚,而且激荡着千年沉淀的精神风骨和豪迈气魄,在地形地貌上无比丰富,在民族传统上相互尊重,在东西文化上相互借鉴,让人们的思想和视野充满着包容性,而不至于走向自以为是的逼仄和封闭,这是纪录片创作的巨大优势。大块假我以文章,广阔天地,必将大有作为。
滕飞,甘肃省作协专职副主席、网络作协主席,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省委、省政府“2020年甘肃省先进工作者”。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最佳编剧奖”、国家广电总局2019年度优秀系列纪录片奖、第26届电视文艺“星光奖”提名奖。作品有纪录片《劳动铸就中国梦》《中国》《金城兰州2》《河西走廊之嘉峪关》《果卓高原》《敦煌乐器》、G20杭州峰会官方形象片《杭州》、舞台剧《民族之舟 大爱之曲》《问道崆峒》《乐动敦煌》等。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6月28日【筑巢引凤 智汇陇原】宋振峰:永久奋斗 奔跑逐梦
- 2021年06月28日【筑巢引凤 智汇陇原】尚德琪: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 2021年06月28日【筑巢引凤 智汇陇原】田澍:人民至上 江山永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