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定快动开新局
——大产业大支撑大融合推动白银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
白银日报记者 黄武
提起白银,人们总会不自觉地为其贴上“工业城市”“资源型城市”等这些固化标签。随着资源的枯竭和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重新审视白银发展定位,确定了“两区四基地”“一区三大”等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发展的思路举措,找到了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97.27亿元,是2015年的1.3倍,年均增长4.6%。
培育壮大产业助力精准脱贫
白银自然条件严酷,5个县区都是贫困县,302个贫困村中有179个深度贫困村,大多地处偏远、山大沟深,很多村子缺乏基本的发展条件,产业基础薄弱,脱贫难度极大。
面对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把培育产业作为稳定脱贫的核心任务,总结提出了“脱贫抓产业、产业抓覆盖、覆盖抓达标、达标抓效益”的产业培育模式,贫困户依托产业实现增收达到3165元,占脱贫指标的79.13%。
过去,白银市的农业主要以传统的家庭种植养殖为主,大多靠天吃饭,农户没有稳定的增收渠道。对此,围绕培育壮大牛、羊、蔬、果、薯、药、小杂粮、文冠果、黑毛驴和水产养殖等十大特色增收产业,先后建成了330个脱贫产业园和403个特色产业园,通过劳务承包、入股分红、入园务工等方式,把贫困户吸引到产业园中,形成“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相关县区依托新希望、阿西娅、雄特、海升、菁茂、润丰、邦农等大型龙头企业,打造生猪肉羊养殖加工、草食畜牧业、蔬菜瓜果马铃薯种植加工、地理标志产品、戈壁农业、仓储通道物流、循环农业等10个百亿级产业链,6个“甘味”品牌之乡、5个万亩生态牧场、4个绿色生态示范带。目前,全市生猪、肉羊、肉牛饲养量分别达到201.31万头、424.62万只、19.79万头,蔬菜瓜果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农民群众有了旱涝保收的增收产业。
过去,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种强销弱、量大链短、质优价廉”等问题非常突出,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对此,白银市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导作用,发展规模生产,实施精深加工,建设冷链仓储,把产品变成商品,把“寄宿”城市的农民工和传统农民变成家门口稳定就业的产业工人。海升集团建设23万平方米的现代智能温室,带动8个乡镇850户农户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3.8万元。新希望集团采取“公司+自育+代养”的模式,建成年产5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和21万吨饲料生产线,带动13家合作社和170户农户养殖生猪12万头,户均年收入近15万元。阿西娅集团建设集活畜屠宰、肉制品加工、市场交易、仓储物流于一体的绿色产业园,带动农户人均年增收4.2万元。龙头企业引导示范作用日益凸显,实现群众增收、企业增利和财政增税。
过去,白银市的农业基本都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土地条田化和水资源保障能力不足,制约着农业规模化发展。针对这一问题,白银市通过大面积流转土地、实施水利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引导特色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规模优势。
通过土地集约利用实现规模化,引进龙头企业提前参与,一次性将集中连片土地流转给龙头企业,最短时间释放了土地的最大效益。与新疆润丰集团一次性签订了100万亩的土地流转协议,已建成10万亩食葵种植基地,带动农户人均年增收3.2万元。
依托大型水利工程推动规模化,谋划实施了永泰川灌溉、引洮二期等一批“旱变水”工程,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60万亩,干旱山区“有地缺水”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其中,引入大通河发展“旱变水”农田27.38万亩,实施“十三五”期间全省最大的水利工程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建成后能够彻底解决平川西格拉滩和靖远部分乡镇供水难题,受益灌溉面积可达46万亩。建设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带动规模化,归并小田块、水肥一体化,建成单块面积1000亩以上的高标准农田91.3万亩,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过去“靠天吃饭”的干旱田,变成了稳定增收的丰收田。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长期以来,白银工业占比较大,“两头在外”的特征非常明显,仅有色、煤炭、化工、电力等四大原材料行业占工业比重87.5%,工业一打喷嚏全市经济就会感冒。为此,市委、市政府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谋划实施了一批先导性、引领性、拉动性强并能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项目、好项目,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末的15.5:41.2:43.3调整为2020年底的20.2:34.3:45.5。2020年,白银市工业增加值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高质量发展综合排名依然靠前,这意味着我们产业结构调整已初显成效。
在农业上,白银市坚持农牧结合、种养循环、三产联动,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在哈思山、寿鹿山、屈吴山周边、会宁东部、若笠塬等区域,建设5个万亩生态牧场,目前阿西娅1.5万亩生态牧场已经启用,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种养融合,不仅延伸了产业链条,而且促进了生态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按照“引企业、建工厂、树品牌、育集群”的思路,依托10个百亿级全产业链,带动发展龙头企业296家、合作社6287家、家庭农场1531家,建成8000吨的冷链仓储库、326座果蔬保鲜库,带动农户21.6万户,总产值354亿元,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232个,基本形成了由原始产品到加工食品、由田间地头到餐桌超市的“内循环”发展格局。
近几年,白银市的农业实现了三级跳,第一级是思想观念的变化,从重工轻农到优先发展转变;第二级是经营模式的变化,从家庭分散经营到集约化规模化转变;第三级是发展动能的变化,从原始产品销售到引进龙头企业产加销全产业链转变,农业成为白银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亮点。
在工业上,白银市把主攻方向放到新材料上,谋划实施了以东方钛业为龙头的绿色循环产业、以靖煤为龙头的气化气产业、以白银能源为龙头的煤炭储运交易转化基地、以宏达铝业为龙头的铝合金新材料、以瑞康众源为龙头的铁基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全球规模最大的钛白粉单体工厂和磷酸铁锂新材料基地落户白银,甘肃省煤炭交易中心白银分中心挂牌运营,煤炭储备能力达到1000万吨。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占二产比重下降近8个百分点,新材料占规上工业比重从3.1%提高到8%,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从4.4%提高到17.2%。
三产上,白银市积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互促,引进白银首家全球化创新创业数字企业中创博利,建成“天下帮扶”“创业天下”,通过直播带货、线上销售,运营以来实现营业额13.68亿元,创税2.27亿元。线下消费主要是以唐道文化城市综合体为引领,打造“人文+商业+体育+旅游”消费新模式。
“十三五”时期,白银市共实施文化旅游项目108个,高标准建成国家雪上项目训练基地,成功举办全国越野滑雪锦标赛和冠军赛,白银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带动文旅体消费井喷式增长。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1%,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2.9%。同时,还大力开发以休闲、生态、康养为主的第四代住房,不断满足群众对高标准住房的需求。
加快项目建设补齐发展短板
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不仅影响了群众生产生活,也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近几年,白银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打基础、补短板,实施了一大批交通、生态、城建、民生等基础设施项目。“十三五”实施项目2529个、完成投资1793亿元,基础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
交通设施方面,白银市以打通断头路、联通主干线为重点,超常规快速推进交通通道建设。景中高速、国道247线、338线、209线、341线,省道217线等公路相继建成,通用机场开工建设,公路总里程达到1.21万公里。群众期盼已久的中兰客专落地实施,白银即将迈入高铁时代。
生态环境方面,白银市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四年绿化150多万亩,构筑起了“两屏两廊两带”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达到13.62%,空气优良天数稳定在300天以上,黄河白银段水质达到Ⅱ类标准。同时,加大了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力度,曾经“污迹斑斑”的东大沟成为全省重金属点源治理的样板。
城市建设方面,大力开展城市改造提升行动,打造了十大生态公园,打通城区断头路20条,新改建街道62条、99.8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常态运营,北京路成为城市新地标,干净靓丽成了白银的新名片。持续推进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改造棚户区3.69万户,改造老旧小区203个、445万平方米,惠及近6万户居民,“高龄”小区“旧貌换新颜”。
民生事业方面,从群众最急盼、感受最深刻的上学、卫生、公园、空气、生态、旅游和城市形象入手,用情、用心、用力,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得实惠。“十三五”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达到了740.8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5%以上,是“十二五”的1.6倍。白银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环境更优美了,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市委、市政府将把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作为最大机遇,把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作为最大平台,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作为最大方向,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作为最大动力,把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最大使命,把抓好党的建设作为最大政绩,以谋划建设国家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构建大产业、大支撑、大融合“一区三大”发展格局为抓手,以“两区四基地”产业布局为形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实现现代农业、优势工业、第三产业“三个千亿级”产业目标,努力跟上全国全省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进程。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7月19日【红船领航 初心不忘——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敦煌市以“三抓”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
- 2021年07月18日凉州区:做武威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 2021年07月18日民勤大地,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