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守护青山绿水 建设美好定西——定西市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2021/07/23/ 23:59 来源:新甘肃 记者 崔银辉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正是夏日好时节,记者随“陇原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答卷’全国主流网络媒体生态环保行”采访团走进陇中大地。这里,绿树成行,清泉汩汩,一幅山清水秀的水彩画明艳艳地铺展开来。

  可料想,人们曾用“山是和尚头,沟里无水流,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来形容昔日定西。而如今,在这片黄土地上,全市林地面积达1034.5万亩,森林覆盖率12.26%,草原植被综合覆盖度达到77%,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61%。

  数据背后,是定西人民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转变,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的生动实践。

  播绿造林 荒山披翠

  “记得小时候家乡的山都是白色的,那时乡亲们为了增加土壤肥力,采用‘烧生灰’的办法,把草木植被都破坏了。”从小在安定区白碌乡前进村长大的春晓说,当时萦绕在人们心中最紧要的事是填饱肚子。

  青山绿水,一直是300多万定西人的追求,人们渴望好山好水。但几十年前,“年年栽树年年荒,年年种在老地方”,囿于技术和经济条件制约,栽树的成活率很低。

  “现在大家看到的‘福州林’是东西部扶贫协作中福州市帮扶定西市的生态扶贫工程,福州定西生态林建设2019年成功入选联合国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安定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董俊盛手指排排绿树介绍道。

  “福州林”位于安定区凤翔镇中川村和李家岔村。2017年至2020年,福州市投资4679万元,采用“挖大坑、栽大树、浇大水、施大肥”的方法,累计完成生态林10894亩,建设100方蓄水池9个、铺设滴管1020亩,整修道路51.7公里。

  林木扎根锁住了水分,蒸腾后又产生降水。当地群众普遍反映,原本干旱的气候得以改善,这几年,降雨量也明显增加。

  一片林的建成,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也增加了群众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十三五”以来,全市完成造林封育193.03万亩,义务植树9800多万株,发展经济林果58.96万亩。

绿满陇中。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碧水常清 绿色发展

  “经过处理的污水达到一级A标准,可直排河道,可用于园林浇灌……”陇西县博华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栾明宏介绍。

栾明宏介绍污水处理过程。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和中医药等产业的迅速发展,陇西县对污水治理能力的要求随之升,应对之策主要是扩容与技术改造。“目前,我们厂的处理能力由0.8万立方米提高到2.8万立方米,城区污水处理率由65%提高到85%以上。”栾明宏说

  事实证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 “鱼”与“熊掌”可兼得。定西市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和绿色发展理念,以城镇生活、工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为重点,持续推进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5%、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48%。

污水处理作业中。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制度保障 人人参与

  翻开陇西县文峰镇“河长制”河道巡查情况表,上面清楚地登记道:

  “巡查日期:2021年6月25日

  河流名称:暖泉沟排泄渠

  巡查基本情况:在巡查时发现河道垃圾,正在清理垃圾,会持续关注。”

  “在没有实行河长制时,有些砂场开在河边,造成河水比较浑浊。”文峰镇尉家店村村民白雪峰回忆道,“河长制”实施后,砂场逐次关闭,破坏水域生态的行为明显减少,河水水质得以改善。

  据文峰镇镇长、总河长汪泷介绍,共有17条渭河支流穿镇而过,文峰镇在贯彻执行“河长制”过程中,推行“网格化”管理,全镇河长和网格员真正把责任记在心里、抗在肩上,而不是走过场、挂虚名、开开会。

  “我们镇还推行‘河长+警长+护河员+志愿者’模式,如果有违反国家相关法律的行为,警长采取相应的司法措施进行制止,通过行政和司法力量,形成合力,共护一河清流。”汪泷说。

  如今,白雪峰自觉加入到护河志愿者的行列,只要在家,每天都要去村子的河边走一走:“我有事去不了的话也得让我媳妇去河边看看,要不然心里不踏实。”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据陇西县河长制办公室工作人员毛志伟介绍,为督促全县河长履职尽责,陇西县要求各级河长全面使用“甘肃河湖长制”手机软件,推动河道突出问题解决。截至目前,全县河长已累计巡河7095次,现场解决河道“四乱”问题35处。

  “学校还会给孩子们讲授垃圾分类等环保常识,再通过孩子影响到每一个家庭,从而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的好风尚。”陇西县市民崔翔龙说。

在漳县本本湾村,分类垃圾箱分发到每一户农家。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