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祥 在田野里书写“青春答卷”
陇东报记者 何海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人若想在相关领域取得建树,就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恒心。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耕地质量建设管理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张鹏祥就是这样的人。从1999年参加工作起,20多年来,张鹏祥一直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在主要农作物品种选育、旱作农业技术推广、耕地质量建设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用自己的农业科技知识,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全市粮食安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出生在农民家庭,从小就对农业、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新品种、新技术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为了加快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张鹏祥积极与省内外农业科研院所对接,拜访育种专家,先后引进试验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系)110多个,示范推广了陇育系列,宁麦系列,陇鉴301、107、111,长6359小麦;登海系列、金凯系列、金穗系列、陇单9号、高玉818玉米;冬油系列、天油系列冬油菜等适宜陇东种植的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30多个,促进了我市粮油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他参与选育的冬油1号油菜品种2010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填补了甘肃省陇东干旱区冬油菜品种选育的空白,是我省育成的冬油菜品种中角果最大、千粒重最高的品种,在庆阳、平凉、天水、定西等冬油菜种植区累计推广360万亩左右,总增产油料5.4万吨,总增纯收入近2.6亿元。
我市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干旱是制约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变被动抗旱、应急抗旱为主动抗旱、科学抗旱,张鹏祥一直在思考研究这一问题。2009年,市政府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列入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六个百万工程”。张鹏祥深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对抗旱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大作用,他积极下乡指导、抓点示范,开展试验研究,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实现了环县、镇原、庆城、华池北部降雨量350mm以下区域稳定种植玉米的突破,促进了全市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十三五”以来,全市每年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年增产粮食32.4万吨,新增总纯收益5.8亿元。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地,提升质量,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民众福祉。面对我市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主要依赖化肥、有机肥投入不足、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不高等实际,张鹏祥经常深入基层开展指导,针对农业生产中特别是近年来大力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提升、苹果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等农业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点,扎实开展试验研究,总结经验,提出具体解决方案,有效促进了耕地质量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500多万亩,农作物肥料使用结构趋于科学合理,化肥利用率提升了5个百分点;以苹果、瓜菜、中药材等主导特色产业生产的有机肥投入逐年增加;建成覆盖全市的耕地质量监测点1040个,耕地质量稳步提升,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夯实了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基础。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张鹏祥心系农民,在田野里书写“青春答卷”。“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其根本是农民的素质和掌握应用农业新技术问题。面对新时代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和新型农民培养的需要,张鹏祥将技术宣传和培训作为连接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的纽带,经常深入县(区)、乡村进行调查指导,了解农民需求,将自己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培训,把旱作农业、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有机肥替代化肥等先进技术送到群众的手中。近年来,累计现场指导和培训农民技术骨干1000多人次,培训农民超过2万人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来,张鹏祥主持和参与完成农业科技项目15项;完成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与完成甘肃省地方标准1项;撰写出版专著2部。他先后被聘为庆阳市科技助力精准扶贫专家、庆阳市耕地破坏鉴定委员会专家,获得了省、市多项奖励。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7月23日青春有我 助跑庄浪 ——记南开大学电光学院师生赴庄浪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 2021年07月13日乡村振兴,青春有我!南开大学社会实践支队赴庄浪开展暑期志愿服务活动
- 2021年06月30日青春有信仰 我辈当如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