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新时代的我们》创新之处

 2021/09/08/ 07:4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燕兵

《新时代的我们》创新之处

  燕 兵

  系列纪录片《新时代的我们》播出以来,相较以往同类题材的创作,给人耳目一新的观感。那么,《新时代的我们》创新之处在哪里?

  第一,创新在创作方式的总体把握。重点项目创作,采取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式,显然是最为高效的。《新时代的我们》从前期创作开始,总体策划,总体包装,实行总导演制和模块式制作,一直贯通到成片交付。每集30分钟,讲述4个人物的独立故事,片尾概述又以地域为逻辑线形成有效关联,实现本集构成的整体性。

  整个创作过程高效整合了市州广播电视台骨干力量,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挖掘潜能,施展才华,最终收获的是“多台一面”的系列完整作品。虽然分别制作、多人出手,但是作品保持了呈现风格一致、话语体系相近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各自独立的个性表达。

  客观来说,各市州创作力量是不均衡的,甚至差异很大。有些团队人员齐整、架构清晰,执行选题自然顺风顺水;有些团队以小博大,同样做得精彩。例如平凉市两个人的小团队,自己选题、撰稿、拍摄、剪辑甚至配音全程实现,作品一样很出彩。这就得益于创作方式的总体把握,让执行团队在很大程度上工作变得“轻松”。

  第二,创新在纪录片思维的总体定位。所谓纪录片思维,要与专题片思维对应来看:纪录片重在讲好故事,以事明理,以情感人;专题片则重在直接表达认知,以事说理,以理服人。纪录片注重选题,导演着力点在前期调研、设计,找到“演员”和“戏眼”所在,让故事自己发生,强调“演员”主体或者故事主体;专题片注重主题,创作多为先写稿子再配画面,画面不参与叙事,或者是被动参与叙事,强调“导演”主体直接表达。不同的创作方式,决定了纪录片注重观看效果的流畅、鲜活、感性;专题片则根据“剧本”设定,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完成预设的剧情,作品的最终呈现严谨、理性。

  相比较而言,传统专题片的说教色彩较重,导致传播效果受到影响。《新时代的我们》总体定位纪录片思维,就是更多考虑到新媒体时代观众的接受习惯,使作品更具真实的感染力和广泛的传播力。因此,从内容体量来看,这一系列作品整体追求以小见大的目标:小切口,大视野;小人物,大情怀;小故事,大格局;小篇幅,大容量。每一集作品都可以视为微纪录片的集合。

  客观来看,也存在有个别作品离总体设计的纪录片思维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这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

  第三,创新在选择和表现的专业水准。对模范人物的宣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要做出新意,需要下功夫花力气。《新时代的我们》主题定位于向社会展示青年党员的风采,风格定位则以纪录片思维充分体现融媒体时代视频节目的要求。

  纪录片创作的要义在于题材选择,而人物纪录片自然是“选人”最为重要。在总主题和风格定位确定的前提下,《新时代的我们》各创作团队选择人物体现出了非常高的专业度——强调故事性和代表性。每集4个人物(个别为小群体)故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合起来就是新时代甘肃青年党员的群像。这些人物,有的自带光环或者自带流量,例如《情系山河》中的兴隆山“网红”徐忠、演员常亚琼;有的则静静地站在人群中间,如《放歌枣乡》中的村干部王茜、《逐梦铜城》中的村支书刘志琳等;也不乏全国劳模、著名教授、“中国好人”……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各创作团队几乎选择了同样的表现方式:拍摄截取的多数是人物的生活常态,并不刻意追寻人物的高光时刻。注重捕捉平凡中的动人一刻,日常里的戏剧性,以展现他们的心路历程,展现他们对信仰的选择和坚定。

  作品中看到的这个群体,在平凡岗位上把工作做到极致,他们以青春书写芳华,所有的光彩,都在劳动中绽放。他们热情、阳光、务实、担当,各自发光发热。创作者敏锐地找到了每个人物的融入感:人和人的关系,人和大地的关系,人与时代的关系,都有清晰的交代。因而,展现出的故事生动、人物丰满。比如对合水县乡镇干部罗婕的呈现,她是北大法学硕士、山东人,出场就是一口地道的当地方言,只这一个细节,就足以证明她的根扎得有多深。

  此外,还是从“选人”的视角来看,很多创作团队体现出了长期养成的专业精神、扎实的功力和深厚的积累。同样在讲述消防战士李东的故事,使用了此前拍摄的重大火情灭火现场资料。这显然取决于创作者平常“心中有数”,素材积累足够充分,才能保证应用时恰到好处,不打无准备之仗。

  总体来说,《新时代的我们》是用纪录片讲好甘肃故事的一次全新的尝试,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