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综合发布

厚植生态底色 擦亮王夏招牌——王夏绿化一标项目观察

 2021/09/14/ 17:07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助力“五无”甘南

  初秋,行走在甘南州桑科草原地界,大片大片金黄的青稞已经成熟,特别是在不远处修葺一新的王夏高速公路两旁,依旧是郁郁葱葱,与桑科草原原生态美景融为一体。

  记者了解到,王夏高速公路项目路线全长41.5公里,是甘肃省省级高速公路网的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能够使国内外游客快捷进入夏河县拉卜楞寺、桑科草原等名胜景区,能将甘南丰富的旅游资源与青海省、四川省的旅游资源联通起来。

  “王夏高速的建成,对于进一步完善区域路网结构,改善区域交通条件,加强民族团结,加快藏区群众致富步伐,促进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王夏绿化一标项目项目经理许克玺介绍说。

  特别是在今年初,甘南州提出“五无甘南”的建设目标——以全域无垃圾、无化肥、无塑料、无污染、无公害为内容,在环境革命的治标和治本中找拐点,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实践要求,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良性循环,在“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中找痛点,持续巩固全域无垃圾示范区创建成果,不断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努力把甘南打造成青藏高原上的人间净土和生态高地。

  正是因为有别样的生态建设意义,王夏高速绿化项目在建设中积极践行了与当地生态相适应,融入生态环境大格局的建设理念。

践行绿色交通

  今年以来,省交通运输厅要求在交通项目规划设计中,公路选线选址进一步注重生态廊道资源,注重路域景观保护。项目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形成一批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标准、规范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技术,打造绿色、无痕新型公路,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自然和谐共生。

  过去,边坡修护往往会产生大量废弃土渣石料,与当地环境显得格格不入,而在王夏绿化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项目部采用了土建单位遗留的清表土,为避免混凝土与碎石等的污染,不采用圬工防护,采用与桑科草原原生态植被相协调的生态植被防护。

  总工张国雄介绍,王夏绿化一标路线全长41.5千米,横穿桑科草原景区,“对于甘南生态环境较脆弱的难点,项目部为避免破坏当地原生态,对桑科路段路基边坡进行实地勘察,根据此段边坡的岩性、坡度、表面粗糙程度等特点,从地质防灾、边坡覆绿、气候特点、景观效果、送检土样的检测数据等方面着手,制定了专项施工方案。”

  “桑科段当地的居民对我们的技术员说,夏河正在提倡‘五无’甘南,修路虽然可以让他们出行方便,但也担心大量施工垃圾破坏自己的家园,如今看着沿线草木葳蕤,郁郁葱葱,发现自己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对于降低项目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王夏绿化一标项目总工张国雄显得信心满满。

  由于夏河县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因素,有效施工期短,苗木生长周期短,绿化效果相对见效慢,“一年下来只有五个月的施工期,而且由于昼夜温差大,一天里白天和夜晚的温差能高达20多度,很多常见的绿植并不适合。”

  为了攻克这一难关,王夏绿化一标项目部多次邀请草原生态方面的专家,参考当地草原草种生长特点,选用适宜当地生长的草种,优化绿植种类,不断提高种植成活率。

  “过去很多高速公路两旁种植的沙棘草在这里很难生存,我们就选用耐寒耐旱的云杉与当地草种结合的方式,再加上油菜花等原有优势品种,让高速公路两旁的风景自然和谐融入甘南风光之中。”许克玺介绍道。

铸就精品项目

  在施工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王夏绿化一标项目部制定专项施工方案,下达施工任务令,按照施工节点施工,时常加班加点。

  “项目部领导、技术员早出晚归,天不亮就上项目,回到项目部经常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但他们从来不喊苦喊累。”许克玺告诉记者,王夏绿化一标项目自开工建设以来,每一位项目工作人员都矢志不渝将完成自己的任务作为第一要务。

  冬季的夏河是有点“枯燥”的。即便不在施工期内,项目部的工作人员也必须坚守自己的岗位,“从去年5月工程开始后,我和同事们就扎根在夏河,到了冬天虽然绿化施工无法继续,但我们仍需要看护工程每一个角落,做好协调统筹等工作,为来年开工做准备。”家住兰州的张国雄知道,即便心里想家,但肩上的责任让他必须留在这里。

  如今,整个绿化项目已接近尾声,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最后的关键时刻,王夏绿化一标全体参建人员将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克服高寒缺氧、有效施工期短等困难,以提升质量、保障安全为核心,以施工一方、造福一方、以人为本、精益求精为建设目标,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大力推进“品质工程”建设。(薛巍敏 王婷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