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美丽乡村记者行】产业强 环境美 红古村民日子“甜”

 2021/09/14/ 17:37 来源:每日甘肃网 见习记者王宇晨

  新甘肃客户端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见习记者王宇晨)距离兰州市区60公里的红古区中和村里,村道干净整齐,全域无垃圾,成为红古区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的示范村。9月13日,兰州市“美丽乡村记者行”大型采访宣传活动来到红古区,实地感受这里老百姓的美好生活。

中和村新建的停车场

  中和村党支部书记张忠民介绍,近年来,中和村通过改厕、改炕、主次干道和田间道路硬化、村域范围绿化、生活垃圾收集、公共服务配套,村子越来越美,村民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上午11时,56岁的村民赵和琴在灶台前忙碌着,倒水,开火,为一家人准备午餐。小孙子坐在院子里的枣树下玩耍,近百岁的老人在屋里静坐休息,和谐幸福的画面在这样一个农家小院绽放色彩。

  “村落整体改造后,传统烧煤、烧柴的做饭模式已经成了历史,如今家里用上了瓦斯罐、自来水,吃饭喝水都方便了,环境也变得干净了。”现在,赵和琴做饭省事方便了很多。

改造后的厨房灶台

  距离中和村约30公里的花庄镇王家庄村,放眼望去,田间地头,到处都是村民忙碌的身影,一张张朴实的面孔上,洋溢着笑容。

  花庄镇副镇长张小亮介绍,近几年,王家庄村积极借鉴“寿光模式”,新建钢架大棚436亩、日光温室20座,以种植红笋、西葫芦、甘蓝、水果西红柿等精细蔬菜为主。通过打造省级蔬菜产业园100亩,实现蔬菜产业的标准化、科学化的模式,力争村集体的产业收入达到10万元。

王家庄村文化广场

  “这里之前是一片臭水沟,不仅影响美观,而且臭味很大。经过改造,变成了一个小的公园,晚上灯光从水面映射出来,非常美丽,甚至有很多游客也会在夏天的晚上专程赶来,来这里感受田园风光。”环境改善了,日子也变得越来越好,村民李玉青闲暇时间都会去村广场和老乡聊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我们家4口人种植了8亩地,种植了娃娃菜、笋子等蔬菜,一年收割两三茬,年收入在12万元左右。”李玉青说。

王家庄村广场风景

  走进北山村兰州农发农业产业园,该园区为附近的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近百个,临时用工千余人次,为带动周边经济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们种出来的葡萄晶莹剔透、颗粒饱满而且很甜。”崔红是园区的一名技术工人,也是土生土长的红古区丫头, 毕业以后回到了家乡,成为一名新农人。崔红说,希望扎根园区,栽培出品质好、绿色健康无公害的水果,让红古的果蔬远销全国各地。

  据了解,示范园项目建成后,年产各类特色优质水果150吨、新鲜蔬菜300吨、苗木400万株,预计年产值达1000万元,实现利税300万元,年推广应用新技术3—5项,引进新品种2—3个。

技术工人摘取成熟的葡萄

  当天,采访团还来到了位于红古区的兰州鑫源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总占地面积1700亩,以种肉羊繁育养殖、有机果蔬种植、食用菌培育、多肉花卉培育、休闲观光为主要产业。

羊舍内的种肉羊

  “2016年,我们从澳大利亚引进澳洲白种羊、杜泊种羊560只,是甘肃省首次从澳大利亚直接进口,目前建设的种肉羊繁育基地占地500亩,标准化羊舍45栋,设计存栏6万只,目前存栏3万只。”兰州鑫源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建敏介绍,“作为企业我们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近年来,我们在东乡县建成430亩肉羊繁育场,打造‘东乡贡羊’民族品牌,为建档立卡5000余户投放种羊21000余只,带动8个乡镇、12个村、6个合作社、11000多户贫困农民稳定脱贫。”

  近年来,红古区通过乡村环境整治,稳固生态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使区域内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百姓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