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定西市持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陇中大地 千山一碧

 2021/09/15/ 05:1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崔银辉

  三

  小流域治理,可谓定西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定西市水土保持总站站长侯艳龙介绍道:“定西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乡村环境整治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立足各县区小流域实际,实施一批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项目,建设排水沟、拦沙池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及美化工程,积极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山顶造林戴帽子,山坡种草披褂子,山腰梯田系带子,山下建棚围裙子,沟底打坝穿靴子。”——这是定西水保人总结的小流域治理模式。

  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陇西县文峰镇桦林村实现由“脏、乱、差”的贫困村到全省优秀乡村旅游示范村的蝶变。

  “原来是‘人没厕所猪没圈’,村里的水沟是臭水沟,沟道里的垃圾随处可见。一下雨,没法走路。”已嫁到桦林村8年的张静说。

  陇西县水土保持站站长何建忠告诉记者,按照“梁、峁、坡、沟”综合治理,“田、林、路、渠”配套实施的思路,桦林村实施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沟道治理2748米,生态护岸1158米,生态护坡绿化面积4176平方米,增加林草植被覆盖率12.5%。如此,不仅实现了生态效益,每年减少水土流失量1.9万吨,而且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基础保障。

  仲秋的桦林村,愈发清丽,生态休闲木屋、垂钓池、人行栈道、青少年户外素质拓展训练营等游玩设施一应俱全,通过“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起了农家乐和休闲旅游。村内还引进社会资本,建有山泉水厂和酒厂。

  小流域治理,让桦林村变得山清水秀,一方好水土正在致富一方人。

  1994年出生的温立强是陇西县菜子镇人,曾经在天水市麦积区经营一家农家乐,看到家乡变了模样,2021年春节过后就把农家乐开到了桦林村。

  “我的农家乐吸纳了12名群众务工,大多数是桦林村村民,人均月工资2800元至3000元,比县城务工高出二三百元。”温立强说,自己也到周边市县不断学习,进一步提升农家乐的服务能力。

  据桦林村专职书记李斌介绍,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土鸡、鸡蛋等土特产销售,现在大家都有事可忙。

  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2020年人均收入达9800元左右。“现在桦林村有37户家庭购买了小轿车。”李斌说。

  桦林村229户人家全部吃上了乡村旅游饭。2020年,乡村旅游景区共计接待游客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万元。2020年1月,桦林村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国家森林乡村”;2020年5月,桦林村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全省优秀乡村旅游示范村”。

  “桦林村最大的变化在于村民观念的转变。”何建忠说。大家从“要我发展”变为“我要发展”,精气神十足。

  饮水思源。“欲见山河千里秀,先保大地一寸土”“致力水土保持,共建生态桦林”等字样被镌刻在景区的石墙或石头上,道出了桦林村乡亲们的心声。

  按照植被覆盖度、造林保存率、年土壤侵蚀模数、治理程度、水土保持率、人均纯收入等不同指标,全市市域内流域分为精品示范流域、可提档升级为精品的流域和其他流域,其中精品示范流域11条、可提档升级为精品的流域12条。定西市初步走出了一条规范化、集约化、科学化发展之路,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显著增强。

  

  在定西水保人行列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把青春奉献给这里的山与水,把理想铺展在这里的千沟万壑中。为了绿满陇中,再造黄土高原的秀美山川,他们熬白了头发,终其一生,只做一件事——定西水土保持的科学研究。

  翻开一本沉甸甸的《定西水保科研60年——纪念定西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60周年文集(1956——2016)》,可以读到水保科研人几十年筚路蓝缕的艰辛和从不言弃的开拓历程——

  1954年,黄河水利委员会为协助甘肃省中部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成立了定西水土保持工作推广站;

  1955年,定西水土保持工作推广站将安家沟确定为重点治理小流域,当时以农户为单位,发动群众培地埂、打腰埂、挖地坎沟、打水簸箕,实施零散的田间工程和推行串堆子、垄作区田等水土保持耕作法,治理坡耕地;

  1956年8月建成的安家沟水库是定西第一坝,坝高20.5米,库容35万立方米,1957年蓄水……安家坡大队在水库旁边办起养鸭场,整个库区入春以后就碧波荡漾、鹅鸭嬉戏、蛙声四起,每到冬日,一马“冰”川,银光闪烁,景致宜人;

  1963年6月,一场降水量101.4毫米的特大暴雨造成洪水翻坝(安家沟第一坝),坝顶最大水深0.4米,持续50分钟,在柠条林的保护下,土坝免遭溃决,可算是土坝史上的一个奇迹;

  1994年2月,定西地区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更名为定西地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2009年,定西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被评为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先进单位;

  ……

  发展到今天,定西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共取得科技成果40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项,国内领先水平15项、国内先进水平12项。由科研所单独完成的小流域地形小气候、土壤水分特征及治理措施对位配置研究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协作完成的水平梯田试验研究项目,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时下,科研所内6亩左右的欧李育苗实验基地内,欧李果挂满枝丫,一颗挨一颗,密密匝匝。

  科研所所长陈瑾随手摘下一串说:“这种果子含钙量较高,根系庞大,有很强的保水固土作用和抗旱性能。”

  2015年初,科研所从山西省引种欧李,选择在不同立地条件下进行栽培和拦蓄效益试验。栽培的欧李成活率达到85%以上,生长旺盛。

  水保科研人的工作场所不只在办公楼内,更在每一座山坡与梁峁上。在海拔2100米的安家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点中,有一座建于1979年的小平房。“这是我大学毕业刚上班时工作的地方,”陈瑾说,“我那时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每天凌晨2点、早上8点、12点以及晚8点这四个时间段记录数据。凌晨2点的数据就是为了同格林尼治时间同步。别看我们站不大,但是和国际接轨。”说完,陈瑾笑笑。

  屋内,依旧摆放着当年科研人曾经使用过的天平、烘箱、观测仪器等。陈瑾说,现在的设备先进多了,实现了自动化记录数据。他告诉记者:“2018年,甘肃农业大学有4名非洲留学生和1名巴基斯坦留学生来安家沟流域做论文研究,把定西的雨水利用、集流技术、地膜覆盖技术和梯田技术带回到非洲大地和南亚地区。”陈瑾的脸庞上满是自豪感。

  在定西水土科研人眼里,一切成绩属于过去,他们的每一次科研都站在新的起点。

  截至2020年底,定西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0205.51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57.1%。从“平沙莽莽黄入天”到“水光山色与人亲”,陇中人民走出了符合当地实际又富有定西特色的水土流失治理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定西,永远在路上。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