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勇当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甘肃农垦黄羊河农场高质量发展走笔

 2021/09/28/ 12:39 来源:新甘肃 记者王朝霞 通迅员路新华

勇当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

——甘肃农垦黄羊河农场高质量发展走笔

黄羊河农场机械化收获马铃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拍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眼下,正是秋收时节,记者来到距离武威市40公里的甘肃农垦黄羊河农场,机声隆隆,人来人往,田野里忙碌一片。

  昔日戈壁荒滩,今朝良田沃野。黄羊河农场是1953年经政务院批准建设的甘肃第一家国营机械化农场,由国家调配干部、复转军人、支边青年、大专院校知识分子在共同完成“屯垦戍边、建设河西”的历史使命中开垦建成。经过近70年的变革发展,已发展成为农工商并举、产加销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

农场机械化收获玉米。

  黄羊河农场近年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农业大条田、大农机、大产业、水肥一体化的“三大一化”建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改造现代农业基础装备水平,融合各类资源要素向主业集中,已成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

  大条田: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蓝天白云下,黄羊河农场的大条田别具特色。

  不同于通常见到的“一家一户”田地,东一块、西一块,中间横着南一道、北一道的地埂,几亩、十几亩、几十亩不等,种植着不同的作物。这里的大条田广袤无垠,整齐连片,方方正正。抬眼望去,田块的界限一直延伸到远处那一排排整齐挺拔的钻天杨、沙枣林等防风林带。沿着条田,是一条条笔直的水渠、一条条宽阔的田间道。

  “我们农场的一块大条田少则三五百亩,多则上千亩,有利于规模化种植,尤其适用全程大农机机械化作业。”黄羊河农场场长李国忠介绍。

农场大条田。

  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节水设施配套。这些令人眼前一亮的田林渠路综合工程,就是旱涝保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高标准农田。

  黄羊河农场拥有土地13.2万亩,耕地面积近10万亩。过去,这些耕地不平整、地条窄、田间道路差、灌溉设施不齐全、土地综合生产力不强,严重影响农业的产量和质量。

  为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在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和省农垦集团公司的支持下,黄羊河农场抢抓机遇,科学规划,近三年来争取到了5458.35万元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的支持,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4.85万亩;农场所有农田目前全面积实现高效节水,切实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记者注意到,一块块田间,不论是覆膜的辣椒地里,还是无覆膜的马铃薯田里,都有一条条细长的黑色的滴灌带。

  “千家万户种植,由于作物不同,这块地需要施氮肥,那块地可能要施钾肥,可谓‘众口难调’。而农场大条田地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浇水、施肥通过滴灌设施,变原来的‘浇地’为‘浇作物’,节水、节肥,实现了土地高效利用。”李国忠说。

滴灌的辣椒长势旺盛。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迅员 路新华 摄

  值得一提的是,黄羊河农场统一经营大条田,有利于作物轮作倒茬,种植的玉米、马铃薯、高原夏菜等作物基本上每年一换茬,三年一轮回,防止了连作带来的病虫害多、产量低、地力下降等问题,保障了农产品的品质,助推了绿色农业发展。

  据悉,农场组建的节水材料公司,建成复混肥及水溶性肥料生产线、废旧管带清洗造粒生产线、滴灌带生产线等,耕地全面积安装滴灌节水设施,实现了滴灌肥、滴灌带内部供应全覆盖。

  同时,农业种植区大条田改造完成率100%,农业种植100%实现“水肥一体化”,农业综合亩均产值达8000元,亩利润达800元。

  大农机: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通过现代化农机装备来实现。

玉米收获机自卸粮仓倒玉米棒。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摄

  黄羊河农场广袤的大条田里,与之相匹配的是现代化的大农机。在秋收紧张忙碌的日子里,大马力的农机设备,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在玉米地里,记者看到,OXBO型号的全进口多功能大型玉米收获机奔驰在田间,不仅将玉米棒子“摘”进机械仓内,而且将茂密的玉米秸秆同时粉碎还田。仅仅一个来回,玉米收获机的粮仓里装满了玉米棒子。

  地头,一辆辆东风车等候拉运。收获机自卸粮仓缓缓升起,将玉米棒悉数倒进东风车车厢里。“一仓能装6吨玉米棒吧!”李国忠介绍,玉米收获机收获两仓玉米,就能装运一辆东风车。这种玉米收获机一天能收获500亩地的玉米,真是马力足、效率高,蔚然壮观。

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收获现场。

  在马铃薯地里,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收获的现场也令人大开眼界。

  但见大型马铃薯联合收获机缓缓行驶,翻开潮湿的泥沙土,将埋在地里的马铃薯连根翻起,混杂着土块、作物根茎的一颗颗马铃薯卷入分离筛里,在分离筛富有节奏的抖动中,一颗颗圆滚滚的马铃薯沿着传输带,有节奏地“奔向”旁边的斗车车厢里。

  相较“大块头”的马铃薯联合收获机,并排紧跟的斗车小巧灵活。一辆辆斗车像接力赛手似的,整齐“列队”在收获机旁,前面一辆斗车装满收获机倒入的马铃薯,后面一辆斗车紧接着装运。

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收获现场。

  装满了6吨左右马铃薯的斗车,轻快地驶过田间小路,驶向集中的马铃薯分级点。

  马铃薯分级点一派忙碌。机械化分级平台前,传输带上的马铃薯“浩浩荡荡”前行,经过第一道分拣工序,土块、杂质沿着另一条传输带被分离出来。第二道分拣生产线上,工人们在机械旁再次分拣,将传输带上少量的残次品及土块取出来,扔到一旁的出口孔。

  经过几道流水线精细分拣,一颗颗马铃薯从传输带上欢快地滚动,“跳跃”进待发的大型箱式货车里。

  来自古浪县黄花滩移民新村的许有江,与妻子一起在地里拾拣一些散落的小马铃薯。“种了一辈子地,这种机械化种收还是头一次看到,比人工种收不知强了多少倍!”64岁的许有江感慨地说。

许有江与老伴捡拾马铃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摄

  许有江对土地充满深情。他说,“来农场打工,拾拣洋芋有20多天时间,收获完洋芋就开始摘辣椒了。一天至少收入100多元吧,就这秋收季,我和老伴能挣1万多元哩!”

  农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加工企业为龙头,每年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增收1.1亿元以上。

  据了解,黄羊河农场组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投资2600万元购进国内外先进农机具40余台(件),机车总动力达2200千瓦。进行灭茬、犁地、耙地、施肥、播种、收获、饲草青贮、残膜回收、辣椒移栽等农业全程机械化服务,每年为农场及周边农户作业累计20万亩以上。农场整体的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率达86%。

机械化装载马铃薯。

  大产业:形成“龙”型链条体系

  驱车行进在农场的马路上,扑面而来的是郁郁葱葱的玉米田、鲜艳欲滴的辣椒田、绿意盎然的娃娃菜田、硕果盈枝的苹果园……接连不断,一眼望不到边。

  黄羊河农场的产业布局鲜明,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主要种植甜糯玉米、蔬菜、马铃薯、果品等。

  围绕这些主导产业,农场打造“龙”型经济,建成了以甜糯玉米种植、加工为主的食品公司,以辣椒、洋葱种植为主的蔬菜公司,以马铃薯合作种植为主的马铃薯事业部,以苹果、梨种植及保鲜仓储为主的园艺场,这成为农场的四大支柱产业。

  农场立足产业调优、产品调特、效益调高的目标,按照公司化经营模式,由项目团队统一经营、统一质量、统一销售,走出了以市场为导向、加工为龙头、基地为支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

  玉米地里,职工随手掰了一个甜玉米棒子,剥开皮叶,露出了嫩黄的玉米粒儿。“可以吃!”说着就吃了一大口。记者咬了两粒玉米,竟然清甜满口。

  这些新鲜的玉米被运送到食品公司,车间里充溢着香甜的玉米气息。“黄羊河农场建成全国最大的真空保鲜甜糯玉米生产线,年产甜糯玉米达4000万穗。还建成了速冻玉米粒生产线,年产速冻甜糯玉米3000多万穗。”食品公司经理于志辉介绍。

  真空玉米外包装标明:“收割后在10小时之内加工”。据悉,农场的甜糯玉米在永旺超市、沃尔玛超市销售火爆,如1棒有机甜糯玉米售价12元。

  农场玉米生产打出金字招牌。“黄羊河”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黄羊河”牌特用玉米系列产品被评为甘肃省名牌产品。真空玉米出口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速冻玉米粒大部分供应麦当劳系统。

甜糯玉米加工车间。

  黄羊河农场与百事(中国)公司合作,签订了加工型马铃薯战略合作协议。2020年种植的马铃薯达到亩产3.86吨的高产水平,产量居同行业最高水平。2020年双方合作种植马铃薯1.12万亩,当年亩利润达2047元;今年合作面积达1.58万亩。

  黄羊河农场与四川郫县及山东客商合作,辣椒用于加工豆瓣酱,或将鲜椒出口韩国、日本等国家。今年,农场种植的1.2万亩辣椒,亩均产值达到6500元左右。

  农场4500亩的果品产业,由园艺场进行种植管理、批发营销、冷链贮运等产业化经营。

农场采收辣椒。(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黄羊河农场提供)

  大产业带动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2018年到2020年,农场每年主营业务收入递增7000万元,3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7.39亿元,利润增加7081万元。其中,2020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68亿元,利润3125万元。

  黄羊河农场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跑道上蹄疾步稳,他们将进一步探索实践,奋勇争先,勇当现代农业发展的“先遣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