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征程万里风正劲 乘风破浪启新程——平凉市全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1/11/26/ 04:0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李芳芳 胥富春 柳娜 吕娅莉 刘英娜

  为民利民 增进民生福祉

华亭市策底镇移民搬迁工程。

  2020年,随着平凉市中心城区电力西苑小区电梯加装完成,困扰了李良老人十几年的上下楼难题终于顺利解决。

  李良坦言,随着年龄的增大,住在6楼的他上下楼十分困难,有时一个星期也出不了一趟门。装上电梯以后,现在能时常出门走动了,心情也渐渐开朗起来。

  随着老旧小区改造的推进,平凉市中心城区2005年以前建成的、各县(市)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基本实现应改尽改。经过改造,电梯装上了,楼道里灯亮了,居民楼外立面翻新了,房顶漏水、管道老旧、路面不平整等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群众的生活质量有了实实在在的提升。

  民生无小事。过去五年,平凉市委市政府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办成了一大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好事,交出了一份温暖厚实的“民生答卷”。

  打开平凉市交通发展规划图可以清晰地看到,纵横交错的道路将城市与农村紧紧联系在一起。“十三五”期间是平凉交通发展史上重大项目最多、建设里程最长、投资规模最大的时期,平凉境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对外快速通道基本打通,全市1472个建制村全部实现了“两通”目标。依托建成的各级路网,让静宁苹果、平凉牛肉等农产品走出大山、畅销全国。

  在教育、医疗、就业等群众重点关注的领域,平凉市高质量推进、高质量惠民,为群众美好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资源整合、优化布局,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五年来,中心城区新增本科院校1所、高职院校1所、基础教育学校5所、公办幼儿园11所,改扩建基础教育学校3所。全市共新增园位2.01万个、学位4.26万个,“大班额”“择校热”“入园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实施“全面改薄”等各类教育项目1541个,新建、改扩建校舍244.7万平方米,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真正实现“最好的建筑在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

  针对群众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平凉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分级诊疗,被国家列为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报试点市;全面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市、县区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改革后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下降至34.32%。

  就业乃民生之本。平凉市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积极就业政策。举办创业大赛、创业成果展示推介会、大型人才招聘会,使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得到充分保障,稳住了就业基本盘,实现了就业形势逆势上扬。全市城镇从业人员达到35.9万人,较2016年底增长38.6%;城镇新增就业16.8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16年底的1.4倍。

  平凉市全面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连续五年提高保障标准。共纳入低保范围59653户16.3万人,纳入特困供养范围7109户7517人,开展临时救助69.7万人次。

  2020年财政用于民生支出203.8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84.1%,是2016年的1.64倍……这组数字,是平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的最好印证。(吕娅莉)

  生态优先 描绘美丽图景


庄浪梯田美景如诗如画。

崇信县汭河环境持续改善,吸引众多珍贵鸟类来此栖息安家。

  平凉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崛起、产业支撑,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巩固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实现天蓝、地绿、水清;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构建甘肃生态安全屏障贡献积极力量,让广大群众得到更多生态福利;绿色发展理念逐步融入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实现良性互动,绿色平凉的美丽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中心城区热电联产项目实施后,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3140吨、二氧化氮排放量1090吨,对空气质量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平凉市供热办主任吕广辉介绍,中心城区先后关停拆除分散燃煤供暖锅炉291台1546蒸吨,实现了供热覆盖范围内分散燃煤供暖锅炉“全清零”。腾换出的原有锅炉房用地260亩,用于小区停车、健身休闲、公共绿地等,进一步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为了保护好头顶的这片蓝天,平凉市持续开展工业、燃煤、扬尘、机动车和生活面源污染治理。2020年,平凉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4天,比2015年增加39天,PM10、PM2.5浓度分别下降了28.6%、45%,六项主要指标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达到“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平凉市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平凉市与崇信县被分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与示范县,污染源普查和排污许可工作得到国家生态环境部表彰。

  2017年以来,平凉市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抓手,启动实施了城区增绿添景、面山生态屏障、林果产业发展、绿色廊道建设、美丽乡村绿化、生态文化建设“六大工程”,每年造林绿化50万亩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33.1%提高到如今的33.98%,“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这一绿色愿景在平凉大地已随处可见。

  今年11月18日,50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在华亭开工。“简单来说,就是把华亭60万吨甲醇厂外排的低甲尾气进行提纯,生产出二氧化碳产品。”项目建设方华亭九星碳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小坤介绍,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利用低甲尾气57.6万吨,制取工业级液体二氧化碳50万吨,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变废为宝、资源循环利用。

  根据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结合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平凉市精心培育发展清洁能源、文化旅游、循环农业、数据信息等十大生态产业,搭建形成了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产业体系,生态产业占比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市实施十大生态产业项目401项,生态产业增加值103.09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21.7%,居全省第二位。(刘英娜)

灵台县百里镇杨新庄村。 姚志强

苹果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平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一隅。

平凉红牛。

平凉市体育运动公园项目施工现场。 姚志强

平凉工业园区。姚志强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