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中国工程院院士冯起:生态保护 心之所愿

 2021/11/30/ 17:25 来源:新甘肃 记者 施秀萍 通讯员 陈云峰 郭轶瑞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通讯员 陈云峰 郭轶瑞 

  “每年春天,风沙肆无忌惮吹来,天空一片昏暗,那种景象让人可怕,令人窒息。”“小时候缺粮,只能吃麸子做的馒头。”……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寒的生活条件,给小时候的冯起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在他的记忆中,家乡——陕西省北部的横山县就是这样,喜欢读书的他从小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走出大山。”

2014年在人民大会堂领奖.jpg

2014年,冯起在人民大会堂领奖。

  1985年,冯起以优异成绩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从此与地理结缘。1989年,他又如愿以偿考入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师从我国沙漠与沙漠化研究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朱震达研究员、水文专家高前兆研究员和风沙工程学专家陈广庭研究员,开启了干旱区生态相关研究;毕业后,留在研究所继续科研工作。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冯起跟随第二导师、中科院院士程国栋,开始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的恢复和治理。

  科研之路荆棘丛生,从无捷径,对初出茅庐的冯起来讲,更是如此。

  “想深入到流域只能步行。沙丘广布、风沙肆虐,走着走着便成了‘断头路’;塔克拉玛干沙漠里没有路,即使有人走过,一场风后,地面连个脚印都不留。”“有时在野外勘探、监测、记录,一走就是几个月。随身带着帐篷、锅碗瓢盆和干粮,走到哪就住到哪、吃到哪。”做博士论文期间在塔里木河流域开展科学考察的日子,冯起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2005年在额济纳齐荒漠取样.jpg

2005年,在额济纳旗荒漠取样。

  人们常说,你曾吃过的苦、受过的累,最后都会成为光,照亮脚下的路。小时候的艰苦生活让冯起很快适应了野外科研生活,他和团队与冰为伴、与沙为伍;筚路蓝缕、栉风沐雨;风餐露宿、焚膏继晷;以勤为径,以苦为舟;勠力合作,精诚团结……几十年如一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冯起和团队在内陆河流域获取到大量第一手数据,对内陆河流域情况和治理方式有了更加全面、更为清晰、更加系统的认识与理解。

  长期以来,科学界公认水源地涵养要大量种植乔木林,防护带也要以乔木为主,再辅以建设宽带农田防护林。

  但冯起及其团队通过研究,校正了传统的水源涵养区营造乔木林的认识误区,并经反复试验研究,最终形成“护—封—育—造”相结合的技术体系。这些综合技术可使水源涵养区土壤含水量提高到20%以上,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做到人沙和谐共处。

  特别是,冯起及其团队经过长时间探索,建立了三大理论体系: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调控的理论体系、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学理论体系、干旱内陆河流域水热耦合基础理论体系,为我国干旱内陆河流域水-土-气-生模拟的理论奠定了基础,研究成果居世界领先水平,部分还填补了国际空白。

2012年黑河下游考察1.jpg

2012年,在黑河下游考察。

冯起率团在外蒙古考察.jpg

冯起率团在蒙古国考察。

  其中,绿洲防护体系、水管理模式与生态恢复措施等成果,被评为我国内陆河流域生态建设的成功范式;成果在甘肃、内蒙古、新疆、陕西、宁夏等地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已取得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关于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恢复的水调控理论与模式的论文,被国际刊物引用1万多次。

  关于内陆河流域生态恢复的水调控技术的研究得到澳大利亚政府认可,荣获澳大利亚“奋进奖”并获澳方自然基金资助。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9项(排1),其中一等奖8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入选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0多年来,冯起在寒旱区生态恢复的理论和技术研发方面的系统研究结出累累硕果。

西藏冰川考察.jpg

冯起在西藏冰川考察。

给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介绍成果.jpg

冯起给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介绍成果。

  “科学研究没有休止符,科学攀登没有金字塔。”对冯起来讲,荣誉和掌声是肯定、是鼓励,但梦想才是最大的动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没有止境。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这不仅是我儿时的梦想,也是我毕生要坚持做下去的事业。”(图片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提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