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他奔波在田间地头,被誉为我省戏剧舞台上升起的一颗新星,凭借一系列优秀作品跻身省内一线编剧之列。
他自称“业余”编剧,三十载笔耕不辍,所创作的戏剧作品脍炙人口,还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睢阳魂》《赵充国》《激流飞渡》重现历史事件,《隔离》《椒乡里的麻辣事》《管他辣不辣》厚植时代沃土,《初心不退休》《四喜丸子》《送你出征》讲述百姓生活……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秦腔、陇剧、眉户剧、情景剧,他的作品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却始终贯穿着一条不变的主线——时代和人民。
无论在哪里,牛勃都没停下写作。
他叫牛勃,是一位来自天水市甘谷县的作家、编剧。
著名戏曲评论家、中国戏曲学院博士生导师谢柏梁教授曾撰文将牛勃列为中国戏曲第五代编剧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紧贴时代脉搏,反映人民生活,表现手法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一些舞台艺术作品历经十余年常演常新。即便如此,每当谈及创作,牛勃总是谦虚地说自己“还在学习和实践的路上”。
从小说到戏剧 无心插柳的艰难转型
1964年,牛勃出生于甘谷县一个农民家庭。1984年毕业于天水师范学院。大学期间,他主修中文专业。
自青年时起,他就喜欢创作。诗歌、散文、小说,“但凡对自己写作有帮助的东西”,他一样也没放过。
大学毕业后,牛勃进入甘谷三中当了四年教师。之后数十年,相继在县政府办公室、县委宣传部、县文广局等单位工作。岗位在变,但无论在哪里,他都没停下手中的笔。
“讲百姓生活、讲时代变迁、讲家乡变化。”起初,牛勃创作的重点是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
后来,牛勃先后主编了《甘谷县志》,编写了《甘谷史话》《甘谷县军事志》等史志专著,创作历史文化散文集《此情》《此景》《远去的背影》,长篇小说《此人》《官场密码》,长篇报告文学《甘泉梦》《三和之道》等优秀作品。
创作越多,涉猎领域也越广。
甘肃作为戏剧大省,曾经辉煌无限,但是一度地方戏剧优秀新创剧目缺乏。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牛勃觉得应该在戏剧创作上有所作为。
即使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对于戏剧创作而言,还远远不够。戏剧创作是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为了补齐“短板”,牛勃每天清晨5点半起床,在上班前的两个多小时学习戏剧创作。
中年转型,牛勃笑着说“并不从容”。
“戏剧要在极其有限的时空内通过戏剧手法和舞台语汇完成对人物的塑造。”牛勃说,戏剧创作考验的不仅是剧作家对舞台的熟稔,更是对故事取舍剪裁的功夫,对人物认识的深入程度,对现实生活感知的敏感度,以及从生活中找戏的独特眼光。
牛勃意识到,只有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故事,从普通的故事中提炼最有戏、最能打动人的戏剧情节和戏剧冲突,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戏剧作品。
田间地头、百姓生活,都是牛勃创作的灵感源泉。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所有成功的作品都源自生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戏剧创作者必备的‘外功’。”牛勃解释。
戏剧创作,特别是历史剧,不仅需要关注人民和生活,更要关注历史变迁、深植时代背景。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讲述历史,牛勃在创作历史剧时养成了一个习惯:在对人物事件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先写一些论文发表。
写《远志魂》前他发表了《悲剧英雄的悲情人生——论姜维》;写《赵充国》前发表了《铸剑为犁锲而不舍——论赵充国》;写《筚篥魂》前发表了《杨文广·筚篥堡·柳州城》等;写《激流飞渡》前发表了《红军长征五过甘谷的原因和战略意义初探》……
《激流飞渡》剧照。
“戏剧编剧虽不是学者,但知识储备和文史修养一定要有扎实的基础。”牛勃认为,只有在动笔之前潜心研究,才能在写作时发现一些比较有价值的东西。戏剧表达不深,说穿了就是对人物和事件了解不透、理解不深。
随着不断深入挖掘,牛勃的作品逐渐成熟,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可,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200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全省新创剧目调演,牛勃编剧的大型秦腔历史剧《睢阳魂》荣获包括编剧奖、剧目奖在内的14个奖项。
这对投身戏剧创作时间并不长的他来说,算是一个漂亮的开局。
荣誉加身,牛勃不但没有出现想象中的井喷式创作,反而连续几年沉寂无声。
直到8年后《像山情》创排上演。很多人都问他,这些年你忙啥去了?
“忙学习、忙创作。”牛勃笑着解释。
那几年,除了干好本职工作,牛勃把自己埋进了书里,哲学、历史、经济……在这些相对薄弱的方面,他尽其所能为自己“充电”。
一边读书,一边创作。几年之内,牛勃先后创作出版了《此人》《官场密码》两部长篇小说,《甘泉梦》《三和之道》两部长篇报告文学和《甘谷史话》《甘谷县军事志》等四部史志专著。
“等到再回头写戏时,确实有了更多的感悟。”牛勃说,“真正的好剧是编不出来的,必须经过深入思考,从生活中掘地百尺,才能有生命的井水喷涌而出。”
学习思考创作 戏里戏外的苦辣酸甜
谈起近些年的创作生活,牛勃觉得这是一个“学习——思考——创作”的无限循环。
有些作品发表了很多年,但时至今日,回忆起当年创作时的苦辣酸甜,牛勃依然记忆犹新。“时不时回想起来,颇有一番滋味。”
《睢阳魂》是牛勃创作的一部历史题材剧目,由唐朝时平定安史之乱的英雄南霁云,即天水一带民间供奉的秦州会应山二龙大王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全剧通过驰援、接应、搬兵、坚守、殉国等一系列慷慨悲壮的场面,塑造了南霁云、张巡、雷万春、南夫人等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们在国家危难时的大忠大勇。
台上喝彩阵阵,背后的辛酸却只有牛勃清楚。
2005年初,牛勃从县委宣传部调至县文化局。当时甘谷县剧团濒临解体,每年很少的定额补贴对于偌大一个剧团无异杯水车薪。
牛勃(右二)在排练间隙给演员讲戏。
要走出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抓创作,“绝地反击”。“一部戏救活一个团的奇迹不是没有发生过。”牛勃在深思熟虑之后坚定地说。
面对重重困难,牛勃白天工作,晚上熬夜创作,终于将《睢阳魂》写出来了。该剧不仅入选全省新创优秀剧目调演,还一次性包揽14个奖项。
有了好剧目,县里将剧团的财政补贴翻了好几番,剧团一下走出困境。
大像山是甘谷的象征,虽然早在1992年大像山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他就写过一部章回体小说《大像山传奇》,但甘谷县一直没有一部讲述大像山故事的戏剧。
对于牛勃来说,《像山情》的创作,是一位文艺工作者对家乡的热爱。牛勃相继写了几十篇关于大像山的文章,出版了历史文化散文集《此景》。
《像山情》剧照。
牛勃用半个月时间完成了《像山情》初稿,之后反复修改。他的创作不仅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首肯,更得到了当时甘谷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的认可。
“一部戏的成功需要多方面的支持。”牛勃说,他是幸运的,尽管进入戏剧行道较晚,但一路上得到的关怀和帮助却不少。
牛勃的创作主题时刻没有离开对时代发展的关注。
这其中,秦腔现代剧《椒乡里的麻辣事》最为典型。该剧通过甘谷县在乡村振兴和花椒产业发展中生动有趣的“麻辣事”,展现了精准脱贫的辉煌成就,绘就了一幅梨沟村人民群众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的优美画卷。
《椒乡里的麻辣事》剧照。
剧本创作完成后,适逢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优秀剧目展演开始征集剧目,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反复修改剧本的基础上,牛勃以甘谷县恒艺秦剧团的名义参加了剧本申报。
让大家喜出望外的是,剧团很快就收到了国家大剧院的邀请函。
从收到邀请函到去北京演出,时间仅有100天。而这100天中,除去县里已经安排好的活动,即便是把签订的演出全都推掉,能用于排练的时间也少得可怜。
面对这个难得的机遇,甘谷县恒艺秦剧团调整工作部署,邀请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导演王化武、平凉市泾阳秦剧团作曲吕泓孝和甘肃秦腔艺术剧院演员左育强、陈金芳、高二强加盟演出。
排练过程中,人手始终不够。牛勃只好身兼编剧、协调、统筹于一身,只要有一点时间,他就盯在现场,和导演、演员一起协商解决排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018年6月29日,《椒乡里的麻辣事》作为入选第三届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优秀展演剧目,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这是甘肃第一部进入国家大剧院的秦腔剧目,其精深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受到首都观众的一致好评。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中国文化报》等数十家媒体竞相报道了演出盛况。
《椒乡里的麻辣事》剧照。
“这是一部满身泥土味儿的戏。”牛勃说《椒乡里的麻辣事》里的很多情节,来源于自己驻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真实体验。
在牛勃看来,这部戏的成功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真正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二是结构上以小见大,将重大事件寓于平凡之中,小切口、大主题。
这部戏,让牛勃真正理解了人民和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从事戏剧创作以来,牛勃先后荣获甘肃省优秀新创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小戏小品奖、戏剧红梅奖、敦煌文艺奖、麦积山文艺奖等。作品多次被列入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文艺创作百粒种子工程扶助项目、精品剧目以奖代补项目等进行支助奖励。
牛勃连续两次参加原文化部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高研班编剧班深造,两次应邀参加海峡两岸青年戏曲编剧高峰论坛,并在大会上作交流发言,和两岸三地的同行分享创作经验。
作为一名戏剧创作者,常常被问及代表作。每当这时,牛勃都会笑着说:“球王贝利说自己最好的一个进球是‘下一个’,作为一个基层业余编剧,我能有什么代表作呢?如果有,我也希望是‘下一个’‘下下一个’。”
紧贴时代脉络 记录乡亲们的生活点滴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纵观牛勃这些年的创作成绩单,紧贴时代、关注人民是他作品最大的特点。
他以唐安史之乱时著名的睢阳保卫战为背景,创作了秦腔历史剧《睢阳魂》,彰显民族大义,歌颂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面对全国抗疫的感人故事,牛勃在《隔离》中选取了一个普通家庭,表现她们在疫情面前的生死相依、不屈不挠,普通人家、普通生活中的情与爱因其表现的真实细腻而催人泪下。
现代陇剧《红梨泪》,戏剧的背景是战争,但牛勃没有直接写战争,而是写一个女人的等待和坚守。“我们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战争让女人走开,可战争从没有让女人走开,恰恰相反,女人最深地卷入了战争,承担了战争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伤害。她们是妻子,是母亲,她们的思念和等待是战争无尽的尾声。”
对于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全民抗疫、反腐倡廉、党员教育这些主旋律题材,《山村来了城里人》《管他辣不辣》《送你出征》《审钱》《国策不放假》《四喜丸子》《初心不退休》等,都从寻常巷陌、凡人小事写起,从普通人的变化和选择写起。
在时代的洪流中,牛勃注重在戏剧冲突中塑造人物,尝试历史人物的现代解读,注重对人物内心的解剖与刻画。
《筚篥魂》中,杨文广志在抗敌不得,反要屈辱地押送输贡车队,忠心见疑,沉冤难白,这对英雄精神的摧残远胜于战场上的厮拼。
《筚篥魂》剧照。
《远志魂》里的姜维志在报国而君疑臣扰,尚有雄兵不得不遵旨投降。伪降苟活志在复国,苦心却无处可表,对“姜维大将军,背叛蜀汉昧良心”的群起谴责有口难辩,这种内心的煎熬,真是生不如死,但为了复国,为了心中的远志,又不得不忍辱苟活。
《大唐名相》中,牛僧孺和李德裕沉浮起落争斗了几十年,其目的却都是为了国家,正所谓殊途同归,但归的过程,却是一个剑拔弩张的过程。
《赵充国》中,赵充国一面是皇命难违,一面是生灵涂炭;一面是剑拔弩张,一面是化剑为犁。但为了天下苍生,他甘冒生命危险,锲而不舍三上“屯田奏”,其苦其忠,心昭天日。
《玉兰仙子》中,玉兰面对天上人间,面对爱的坚守和分离,宁愿以身饲虎,也不为邪恶所迫,终至魂化玉兰,成为爱情的经典。
牛勃的戏剧中,到处充溢着英雄豪气、时代特色和悲悯情怀。无论是赵充国、姜维、南霁云、牛僧孺、杨文广这样的英雄豪杰,秀芝、杜秉石、武晓轩、玉兰这样的传奇人物,还是冯俊莲、程毅敏、李春萍、郑立诚、孙丽萍、兰萍、王冬梅这样的普通百姓,虽然时代不同、背景不同、身份不同,但在他们的故事里,都从不同角度诠释着慷慨赴国难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砥砺前行的性格特质。
“用我手中的笔,记录人民、记录生活、记录时代,用我的作品感染人民、讴歌生活、激励前行。”牛勃说,用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感,让自己的创作紧紧应合着时代前进的节拍,用行动践行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自己永恒不变的初心。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11月24日2021年中科院年度感动人物评选 近物所刘杰获提名
- 2021年11月24日兰州女科学家刘杰候选中科院年度人物
- 2021年11月23日【人物】杨碎胜——医者担当践初心
- 2021年11月18日【陇上人物】傅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