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理论】落实义务教育“双减”要多管齐下

 2021/12/27/ 03:2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许文婕

落实义务教育“双减”要多管齐下

  许文婕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营造良好育人环境;调整优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构;发挥社会资源力量,形成合力统筹推进。

  今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如何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多方联动,明确责任,统筹推进,确保“双减”政策稳步实施,全面落实。

  落实“双减”,应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双减”政策,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一系列教育观念的转变,首当其冲的应当是千千万万家长观念的转变。我们培养孩子,首先要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之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他把人的肌体看作两个载体,一个是知识的载体和仓储,另一个是道德的载体和住所。若失去这两个载体,纵然有千百的武艺也是无用。其次是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要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体格健壮,人格完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之才。

  落实“双减”,应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目前,有许多家长谈起学生学习时提出,当下孩子有“三怕”:怕读书、怕作文、怕上学。对此,许多教育专家指出,孩子怕读书,一方面是因为孩子们特别喜欢的书不够多,另一方面是在校内作业过多,校外培训班过多,孩子没有课外阅读时间;孩子怕作文是因为许多作文题目让孩子实在没有多少话可说,不易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和所见所闻;孩子怕上学是因为校园的生活不够丰富多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儿童的用书选择曾提出用三种标准来判断: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学校可以高标准地给学生选择、购置课外读物,布置科学合理的作业,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实施“双减”政策,要调整优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构,既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又要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个性成长。在做减法的同时做好加法,让减下去的时间和空间给师生构筑一个共同的“百草园”,让学生读有趣的书,做有趣的文,上有趣的学,开展健康的互动活动。诸如,通过组织阅读兴趣小组,选购适宜青少年阅读的名著佳作,以激发学生读书写作的兴趣;通过组织一些文体活动,以增强学生体质,陶冶学生情操;通过组织小发明、小创造兴趣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听英模人物讲创业故事,以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落实“双减”,应发挥社会资源力量,形成合力统筹推进。落实“双减”政策,不是教育部门一家之事,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中央“双减”政策出台之后,国务院教育督导办、教育部以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积极行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意见和措施。如何将这些措施落地,保证走深走实,需要各方形成合力。首先是地方各级政府应切实担当起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的责任,精准施治,因地施策,精准发力,以确保“双减”刚性要求落实到位;新闻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既善于用正面典型引领社会风尚,又敢于抓一些违纪违规者曝光;校外培训机构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应当坚守基础教育的公益性和社会性,不以营利性为目的,不能把良心的事业变为逐利的产业,更不能成为一些人逐利的工具。在培训的内容上不能搞超前教育,不能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老师的课程进度。

  “双减”是党中央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一步,只要家庭与社会、校内与校外共同关注,形成合力,教育生态一定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作者为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义务教育研究所所长)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