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篇 蒸“鼠”包 扎火把 跳火堆
文/李萍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临夏的大街小巷分外热闹,不管乡村还是城市,早上蒸“鼠”包子,下午扎火把,晚上跳火堆,元宵节的这些仪式,在传统人家一样都不能少。
蒸“鼠”包
正月十五大清早,临夏庄户人家的主妇们通常都会早起,在灶房蒸“鼠”包子。“鼠”包子是把馍渣与葱末、油,拌上精盐、花椒粉为馅做成的油包子。蒸之前在捏好的包子一端两侧剪出两只耳朵,一端剪出一条短尾,而后在剪好的耳朵下方适中位置按上两粒花椒籽,一个活灵活现的“鼠”包就在掌心了。
蒸熟的“鼠”包子要一对一对,放在指定的地方。灶头上的一般由主妇自己摆放,其他的则交给大人或者孩子,一个碟子一对,堂屋八仙桌上一对,两个板柜上各一对,院中花园正对堂屋的墙头放一对,而后是东西厢房的板柜上也放,最后则是大门外。
只要是有板柜的房子里,正月十五摆放“鼠”包似乎是临夏农人雷打不动的惯例,小辈也如法炮制,一点也不偷懒。放置时,一定要把“鼠”包子的头朝外,绝对不能放反,说是放老鼠去拉仓。约莫十分钟后,又要必须把每一碟包子转方向,“鼠”包头朝里尾巴向外。
老人们说,老鼠拉仓,一年满仓,正月十五的“老鼠”要拉仓,可不能漏下一对。更重要的是要看好,“鼠”包子绝对不能被偷了,要一个不少地收到灶房的案板上,但幽默的农人,会在路过熟人家时顺走一对,而谨慎人家的“鼠”包子,因为被看得牢,就很少能被顺走了。
扎火把
乡下,主妇们做“鼠”包子,男人们也没闲着,都忙着扎火把。
乡下的火把一般都是在细一点近四米的树干上用麦草扎成的,平年十二个月便是十二节,闰年则是十三节。
城里的火把则简单一点,在一根玉米秆上扎,一般送下楼放入火堆烧掉即可。
积石山县居集镇田家村人送火把有点不一样,会把年三十贴在门楣上的钱麻撕了一并扎进火把,还会扎上三炷香。傍晚时,把火把扛到某一特定的地方后点着,然后把火把依靠在一边,抓土朝西北方向扔三次,意为庄稼躲避冰雹和暴雨的袭击,乞求风调雨顺。而后举着甩着扛着火把又到一特定处,抽掉火把杆子,把麦草或包谷秆撕扯扔到一起成火堆,继续围着火堆跳来跳去,等火堆熄灭了,又朝西北方向乞求许愿后,才回家。
送火把的风俗各地都有不同,有些地方一个村子与另外村子会避免同时点火把跳火堆,有的在先有的在后,有的则等左右邻村送完了,差不多要睡了才开始送火把跳火堆,忌讳较多,会注意相互躲避,很多年了一直延续到今日不曾改变过。
火把在持火把人手中像一条火龙,甩来甩去或是挥舞,或扛在肩上,一条条逶迤在山路上,双龙戏珠或丹龙起舞,在夜色中明亮又醒目,潜隐的希望与美好祝愿都是那般惹人眼目。
跳火堆
临夏人所言的跳火堆,就是在十五这天傍晚,饭后把家拾掇干净后,按照习俗在自家门前每几步堆放草堆,等火把点着了点火堆,男女老少从几乎连串燃烧的火堆上跳来跳去,一路走一路跳,为了消灾免祸、趋吉避凶及祝愿新一年里红红火火等。
麦草堆刚点着时,烟比较大,自然呛人,抹眼泪或咳嗽都很正常。性急之人不顾烟熏火燎,急急忙忙去跳,跳过来跳过去要跳三次,怕烟之人则等火堆烧得正旺之时才跳。
大人抱着孩子跳,年轻人扶着老人跳,还有被爸爸提着跳的孩子,也有慢腾腾一步跨过或只是跷一下腿的人,他们的跳只是意思意思。
一般情况下,跳火堆还是有点技巧的,要从顺风的一头开始边跑边跳,跳三次,也有跳回后再跳的,也有跳过去折返从起点重新开始跳,男男女女,跳来跳去,像一只只袋鼠,上蹿下跳,笑着喊着嬉笑怒骂着,很是热闹。
夜幕下,燃烧的火堆也像是一条条大小不一样的火龙,蜿蜒在村。乡下以自己的方式过十五,大概就是他们独有的乐趣,也是农家主妇们对田野持有的希望,对颗粒归仓最真实最真切的祝福。
天水篇 正月十五挂灯笼
文/薛红珍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陇上各地的元宵节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最难以忘怀的还是故乡武山县洛门镇的元宵节。
猜灯谜
在洛门镇,元宵这天最有趣的,大概就是猜灯谜了。儿时,文化馆就在家附近,灯谜不待晚上,中午就开始了。许多的谜面写在五颜六色的纸上,风一吹活像寺庙前的经幡,起起落落,像是在考验猜谜者的智慧。
小小的我挤上前,看到用毛笔写着的一谜面,东北南打一地名,我脱口而出,不就是无锡嘛!再往后看,装腔做势,打一艺术名词,不就是相声么。父亲小声说:“别太得意,我们找难一点的去猜?”我不假思索地说“好”。到跟前一看立即傻眼了,谜面是白□□□花,在里面填入当今文体名人,和前面构成影视艺术家的名字,后面两字构成花卉名。天哪,这太难了吧!我不禁叫起苦来。父亲却胸有成竹地说,你从女排名字里选,我有点醍醐灌顶,那时中国女排已经“四连冠”,我们全家都是女排不折不扣的粉丝,对于她们的名字如数家珍,先抛开两字名,二传手杨锡兰不是吗,前面二字是电影艺术家白杨,后面二字是花卉名“兰花”我和父亲击掌而笑,痛快地撕了谜面,跑到兑奖处,果然连中三元。那高兴劲自是不能言说。文化馆的老干部摸着我的头说:“这娃聪明哟。”奖品是两本小人书,一本笔记本,周围人都投来羡慕的眼光。
后来看《红楼梦》时看到贾府众姐妹在元宵节也行射复之谜。这高雅的猜谜活动,出现在偏僻的小镇,也是文化的生生不息吧。
萝卜汤饺
正月十五母亲起得最早,简单洗漱过后,急急吃两口油馃馃,取出年前贮放在罐子里的猪板油,在案板上切成麻将大小的块,锅里不放一滴油水,架起炉火,烧得铁锅隐隐作响,就把切好的猪板油尽数投入锅中,闷声下去,板油极不情愿地化去,一股焦香从锅里冒出,嘴馋的我赶紧挑出块大油渣蘸些椒盐送入口中,这是猪板油最为精华的部分所现,也是母亲萝卜汤饺重要主角的现身。
白萝卜擦丝,待锅里水开,几分钟不到,萝卜便在水里绵软无魂,捞出投入干净水中,滤水后,放在纱布中,攥干水分。放到案板上,一阵乱剁,萝卜碎如米粒,随即投入盆中,豆腐切丁,葱姜切碎,板油渣也剁碎,把这些小仙大神统统请入凉油热锅中,翻搅两三下,花椒、胡椒两兄弟携手亮相,酱油、盐、味精,众喽啰蜂拥而上,一场喜相逢的萝卜油渣馅便做好了。
环环相扣,步步紧逼,一会的工夫,手脚麻利的母亲已经和好了面。包饺子则由父亲来完成,不经意间,圆滚滚的饺子有序地排列在大竹篦中。
萝卜饺子,需要一锅肥而不腻,爽淡可口的汤来提神是最好不过。依旧热锅凉油,爆香葱姜蒜,西红柿滚刀小块,豆腐改切长条,从缸里挖小勺臊子一并下锅,此时锅中青烟迭起,加调味料,加水,加泡发好的木耳、黄花丝,汤里诸味淡一点,不能喧宾夺主,抢了饺子的味。这就是餐桌上的主角与配角,毫无跨界得合情合理。
吃了萝卜汤饺,看罢高抬、社火、秧歌已近黄昏,一轮明月缓缓而出,各家各户门前都高挂起灯笼,有十二生肖灯、水果灯、嫦娥奔月灯、孔雀开屏灯,无不寓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屋外响炮齐鸣,家里灯火明亮,母亲估摸着时间把煮好的元宵盛在碗里。父亲说:“吃了这碗元宵,年也过完了,你们安下心来好好读书,世间的热闹繁华可走近亦可放远,只有功课每日要熟记在心中,不得马虎,各自努力,不负时光。”
一年又一年,母亲日渐衰老,父亲也已离世多年。节日轮转,从前的那个家从小镇迁移到市里,在唇齿间,在锣鼓声中犹忆起:那年月儿圆圆,人间没有离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2月14日【网络中国节·元宵节】和政县:花灯璀璨迎元宵
- 2022年02月14日【网络中国节·元宵节】正月十五到 兰州元宵俏
- 2022年02月10日兰州:穿汉服 赏花灯 游园会 国潮经济闹元宵
- 2022年02月12日【网络中国节·元宵节】冬奥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