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地灾防治办法多 群众安全保得好——甘肃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2022/02/24/ 06:5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洪文泉 通讯员 王锋

地灾防治办法多 群众安全保得好

——我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地质灾害避险演练。(资料图)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锋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通讯员 王 锋

  去年汛期,我省多地频繁出现强降雨天气,各地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艰巨。

  在这样的天气情况下,我省成功预报地质灾害7起,紧急转移人口1488人、避免可能伤亡人员855人、避免经济损失7424.9万元,交出了地灾避险年度“零伤亡”的优秀答卷。

  这一切,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对地灾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得益于全省地灾综合防治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提升。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省自然资源厅扎实做好为民服务办实事,着力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构建以监测预警、科技防灾、群专结合为主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

  织密地灾防治“网”

  2021年10月2日20时,平凉市灵台县突遇一场局地大暴雨,中台镇降水量达140.2毫米。

  第二天11时50分,省、市、县相继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专报,灵台县因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橙色预警)。21时30分,南店子村驻村干部李振华在排查时发现东庄社地面出现裂缝,房屋发出异响。

  作为地灾群测群防员,李振华意识到这是临灾征兆,立即通过电话、敲锣等方式发出预警信号,并向中台镇政府报告情况,通知村民赶紧撤离。22时10分左右,部分山体出现剧烈滑动,约300万立方米滑坡体冲向村庄,造成18户房屋倾斜、倒塌。

  “虽然此次地质灾害来得突然,但区域内群众无一人伤亡。”省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管理处处长徐东介绍,此次暴雨中,受威胁的883名群众全部成功避险。

  早在汛期来临之前,我省就提前组织召开视频会对全省汛期地灾防治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先后印发了《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编制了《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编制深度规定》,细化配套了8个实施方案,构建了全省地灾防治方案“1+8”体系。

  在此基础上,全省各县区市开展了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实现了全省全覆盖,完成了第一次全国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任务,开展群测群防员信息统计更新,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督促落实防治责任到村组、社区等最小行政单元。

  细节决定成败。抢在汛期来临之前,省自然资源系统上线运行群测群防APP,完成了普适型监测预警设备并网运行,打通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确保预警信息发布到村到户到人。

  地灾防治讲究“人”“技”并重。在冻融期、汛期等关键期,省自然资源厅建立“分片包干、专家驻守”制度,充分发挥自然资源部11名驻省专家作用,安排省属国有地勘单位216名技术人员入驻市县,组建了20人的应急专家团队,帮助市县开展汛期巡查和排查。

  省自然资源厅积极与气象、应急等部门会商,科学研判地质灾害趋势。据统计,2021年以来,全省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2498期,累计派出技术人员11473人次,排查巡查隐患点25578处,处置各类隐患1071处。

  提升群众避险能力

  “受强降雨影响,全省86个县市(区)出现100 余处滑坡(崩塌)险情,威胁人员2万余人……”2021年5月12日,一场全省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小组统一参加的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演练紧张而有序展开。

  警报响起,各部门有序奔赴演练模拟的“灾害现场”:公安部门对现场实施了警戒并维持现场秩序;交警部门实施现场交通管制,确保救灾物资的运输;应急部门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并为受灾群众分发救灾物资;自然资源部门应急调查小组和地勘单位迅速赶赴现场开展应急调查,卫星监测移动指挥车辆派出无线电排查单兵,会同各地勘单位技术人员赶赴现场开展调查评估。

  航拍无人机紧急升空,第一时间传回受灾区域及灾情状况照片;远程会商系统紧急启动,及时开展地质灾害险情分析及处置方案会商,为应急抢险和应急处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多维监测仪、次声传感器、智能夜视仪、应急卫星会商设备、多功能电法仪、三维地震探测仪……新技术、新方法在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监测预警以及专群结合防灾等领域的深入应用,让防汛演练充满“科技智慧”。

  这场演练覆盖了全省所有易发地质灾害地区,各级干部群众共计1.4万余人参加。

  如今,全省地灾避险演练培训已走上常态化、基层化轨道。2021年以来共开展地质灾害避险演练908场,参与人数81077人,累计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992次61507人。

  下足“防”字绣花功

  “未来6小时,您所在的地区可能出现大暴雨,局部地方降雨量将超过100毫米,请注意防范。”每年进入汛期,暴雨来临前,省内各地区的干部群众都会收到这样的短信提示。

  有了提前预警,各地自然资源部门就能够提前防范,各级相关部门、乡镇、村委会也有了应对地质灾害的充足准备时间。

  有序运转,是甘肃地灾防治交出优秀答卷的程序保障。去年,省自然资源厅从地勘单位抽调20多名地质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兵分五路,按照汛前、汛中和汛后3个时间节点,深入兰州、甘南、天水、陇南、庆阳和武威等13个市州开展汛期“三查”工作,对每个隐患点建立一本登记台账。

  摸清了底子,专家组在高风险区布设地灾自动监测站和普适化监测点,利用遥感技术对地灾隐患点实施远程监测,不断提升监测预警水平。

  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省自然资源厅有序开展项目前期储备,组成联合督导组对在建项目的工程进度和资金拨付情况开展专项检查。通过实施一系列举措,基本消除和控制了2904处重大地灾隐患点,治理工程保护区范围内再未发生因地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21年,全省共建成地质灾害普适型监测预警实验点2001处,涉及13个市州共75个县区;为43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安排了群测群防员。

兰州新区舟曲移民搬迁安置点。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避灾搬迁享安居

  2021年8月7日,随着首批60户289名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群众登上开往兰州新区的客车,舟曲县果耶乡、立节镇地灾避险移民搬迁的序幕正式拉开。

  舟曲县是全国罕见的滑坡、泥石流、地震三大地质灾害高发区和水土流失严重区,全县滑坡体平面面积达30.08平方千米,泥石流流域面积约占舟曲县面积的55.1%。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探索搬迁安置模式,最终决定将受威胁较重的群众搬迁至兰州新区。2021年,安排省级资金1000万元,对舟曲县23处地质灾害隐患排危除险;下达2040万元补助资金,实施了舟曲立节北山滑坡应急治理工程。

  聚焦“防”、强化“治”、聚力“搬”,全力守好重大地质灾害人员“零伤亡”的底线。这项工程,为舟曲避险搬迁打下了坚实基础。

  省自然资源厅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会同兰州新区、甘南州舟曲县及各成员单位,对照任务清单,推进落实避险搬迁。从兰州新区安置点的冬季供暖、配套设施建设、群众就业就学,到舟曲地灾滑坡区搬迁、未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都一一抓实抓细。

  各方共同发力,为避险搬迁群众提供方便。自然资源部高度重视舟曲县避险搬迁和立节北山治理工程,从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兰州新区专门制定调整耕地分配方案,保障搬迁群众的后续稳定收益。

  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将按照“分期实施、先急后缓,成熟一批、搬迁一批”的思路,五年内分两批,将10518户42401人避险搬迁至兰州新区,让他们过上安全幸福的新生活。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