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甘肃日报联合山西日报、宁夏日报、陕西日报联动采访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讲述煤炭主产区保障煤炭供应安全和清洁低碳发展故事 积极推进能源革命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022/03/09/ 05:5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王占东 山西日报记者 李炼 宁夏日报记者 杨晓秋 陕西日报记者 刘曌琼 周明

  宁夏 风光正好随潮起

  3月1日,飞机一落地,重庆辉腾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沈正华一行三人便直奔宁夏海原县,去考察当地光伏项目的发展空间。

  辉腾是一家新能源企业,已在重庆深耕光伏领域十余年。“宁夏日照条件好,有强劲的直流外送通道支撑,对新能源企业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我们来就是想在宁夏寻找一些发展机遇。”沈正华十分看好屋顶分布式光伏在宁夏的发展前景。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黑色的煤炭,强劲的风和灿烂的阳光,组成了宁夏丰厚且独具特色的“能源家底”。这份“家底”,既奠定了宁夏国家大型煤炭基地、“西电东送”煤电基地、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地位,更是宁夏以传统能源托底,走出一条粗放利用向集约节约转变、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换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信心之源。

  煤炭是宁夏的优势矿产资源,储量较为丰富。近年来,宁夏积极推进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煤炭去产能、保供应各项工作,不断优化煤炭生产结构。全区累计关闭退出煤矿50处,退出产能2253万吨,提前超额完成“十三五”煤炭去产能任务。大批技术新、投资大、带动效应显著的能源项目建设投运,人均电力装机、发电量全国第一,外送电规模超过1200万千瓦,现代煤化工产能超过1300万吨。

  多年实践,不断探索,宁夏总结出了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一套“打法”:统筹绿色低碳转型与能源安全保供,坚持“先立后破”,有序调整能源生产结构,稳定煤炭电力供应,合理释放先进煤矿和煤电产能,完善煤炭储运设施,牢牢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下一步,宁夏将加快推动青石峁、定北两个千亿方级气田开发,积极推进石嘴山煤层气试点开发,推进西气东输三线、四线和盐池至银川等天然气输气管道建设,以完善区内供气网络,优先保障民生用气。加强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推进电网、天然气管道、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加氢站和输氢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多种类型能流网络互联互通和冷、热、电、气、氢、储多种能源形态协同转化。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电力是关键。宁夏地处甘肃、内蒙古、辽宁大风带,且是全国日照和太阳辐射最充足的地区之一,全区太阳能资源总体达到了“资源很丰富”级别。

  这是大自然馈赠给宁夏的“大好风光”。抢抓创建国家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重大机遇,宁夏新能源产业一路高歌猛进。统筹区内外两个市场,统筹风、光、火各类电源,综合运用电力调度优先、风光火打捆交易、新能源替代、跨省跨区交易,为宁夏,也为全国实现新能源高比例开发、消纳,探索出了一条有益路径,逐步成为国内清洁能源发展和传统能源转型的“排头兵”。自治区党委、政府将清洁能源产业确定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九个重点产业之一,立足国家战略大局、宁夏发展所需,作出推动“绿能开发、绿氢生产、绿色发展”的战略性谋划。

  “宁夏新能源资源富集、发展基础好、品种齐全、网架坚强、外送顺畅,具备推动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高水平建设的基础条件。”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主任李郁华建议,国家在新增新能源外送通道规划、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光伏制氢项目示范等方面加大对宁夏的支持力度。

  沿贺兰山东麓一路前行,一行行白色风车不时从眼前掠过。山坡旷野间,巨大的风轮在风中有节奏地转动着,为静默的山野增添了些许生动。

  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大文章,宁夏有节奏,有方法,更有雄心。站位“双碳”目标战略关键期,宁夏精准把握能源清洁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瞄准技术和产业发展机遇,站位全局系统谋划,高位部署推动“双碳”工作,成为全国第三个、西部第一个出台“双碳”实施意见的省份;以风电、光伏发电为重点,积极推动“光伏+”融合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紧跟国内储能产业发展步伐,将配置储能作为新能源优先开发的必要条件,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新型储能设施项目投入。

  从创建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到高水平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寥寥数字之差,呈现出的,是宁夏能源经济不断向上的飞跃式发展,是一路向“绿”、以能源转型促产业转型,走出一条以绿能开发、绿氢生产、绿色发展为主的宁夏能源转型发展之路的恒心和决心。

  宁夏日报记者 杨晓秋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