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理论】做强补齐甘肃优质农产品产业链

 2022/04/26/ 06:5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做强补齐甘肃优质农产品产业链

  兰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课题组

  甘肃应充分发挥独特农产品原材料资源优势,以优质农产品原材料为基础,在其原产地发展最终加工企业并且形成产业链。

  甘肃特色优质农产品资源丰富,产量、品质和知名度高,甘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产品共计132种,其中包括渭源白条党参、陇西黄芪、清水半夏、天水连翘、卓尼柴胡等23种优质名贵中药材,具备形成最终加工原产地化产业链的良好条件。而且甘肃优质农产品具有区域差异性,不同地区都具有发展不同优质农产品最终加工原产地化产业链的基础。当前我省的发展现状是将原材料卖出去,再把原材料的最终加工产品买回来,呈现“两头在外”的市场格局,无法实现最终剩余利润的获得,要寻求改变就必须大力发展最终加工产业,使得甘肃不仅生产优质原材料,更能生产优质最终产品。

  立足新发展阶段,我省应充分发挥独特农产品原材料资源优势,以优质农产品原材料为基础,在其原产地发展最终加工企业并且形成技术研发、生产、最终加工、加工配套、运输、仓储物流、包装、信息化、销售、品牌推广等为一体的产业链,通过强链延链,实现高质量发展。具体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是应当首先选择具有地理标志的优质农产品与中药材资源。在现有资源禀赋和市场发展格局下,着力发展县域“农产品+工业”在纵向贯通“产+销”的中心点作用,尽可能选择优先开发最终加工链长、工艺可分性强、市场基础持续而又宽泛的产品,打造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绿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联农带农紧的农业全产业链,引导农产品加工重心下沉县城、中心镇和物流节点,推动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协同发展,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

  二是核心最终加工企业的规划与建设应当尽可能选址在农产品与中药材的原产地或地理标志产地。一般来说,核心企业建立在资源型产品原产地的地级城市更为适宜,既可以与原产地高度匹配,又有相应的城市基础为产业提供基础设施、交通、信息服务、人才等方面的配套条件。例如,青海三江源药业(集团)公司选址于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区,该产业园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既能最大程度地获取地级市高质量营商环境的支撑,又能满足农产品原产地化,借助三江源地区得天独厚的药物资源优势,秉承藏药、中药的传统制药工艺,自主生产经销名贵野生纯天然的冬虫夏草、鹿茸、藏红花等地方名贵药材,进而培育出中国驰名商标“三江源”。

  三是坚决避免一拥而上、遍地开花的现象。一定要按照“少而精”的原则,在省级层面统筹规划下,遵循精准化规划、系统化建设、集中政策扶持的原则进行推进。农产品生产如果缺乏统筹安排,可能会遭受巨大的损失。目前,农产品生产行业存在盲目跟风、同质竞争的现象,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者种植同一农产品的面积规模较大,会造成同一农产品生产过多,市场供过于求,形成滞销。

  四是既要突出最终加工的核心加工企业,更要有产业链的系统性规划。在打造优质农产品与资源最终加工原产地化产业链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核心最终加工企业的规划与发展,更要重视科技研究、品种培育、养殖种植、环境保护、包装、物流、销售、市场推广等系统化的支持,确保注重发展一个产业,而不是专注于发展一个企业。

  五是注重品牌影响力的培育。从现实来看,我省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的企业并不少,但真正有影响力的品牌并不多。因此,在发展优质农产品最终加工原产地化产业链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市场规律,以市场敏感度、坚持不懈和诚信来培育品牌影响力。在这一点上,我省可以学习借鉴内蒙古利用“草原”概念,依托来自草原的牛羊以及牛奶、羊毛和羊肉等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出蒙牛、伊利、鄂尔多斯等全国同类产品第一品牌的经验。

  六是要顺应市场、积极求变。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众多商品尤其是农产品市场类型均是“买方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是市场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甘肃的农产品以及其他类型的企业一定要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准确了解和掌握市场变动情况,不能闭目塞听、闭门造车,脱离市场、脱离消费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定位产品,而是要按照消费需求、消费观念、消费形式等的改变而改变,培育我们的企业“既能低头拉车,又能抬头看路”。

  (课题组成员:刘治宏、康军、谢强、龚丽。本文为甘肃省软科学项目“甘肃政府行为及创新创业孵化企业双引擎对创新人才效能的影响机制研究”21CX6ZA090阶段性成果)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