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我的五年】救援者於若飞:我不是英雄

 2022/04/26/ 08:42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郭秀睿

於若飞参加训练。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郭秀睿

  “今天是我农历生日,刚刚默默许了个愿——明天早上9点前不要再接到电话,容我多睡会儿……”4月14日凌晨,於若飞在朋友圈发布了32岁生日心愿:容我多睡一会。

  “32岁,本是被梦想叫醒的年纪,还想多睡会?”

  “无房无车,还没有女朋友,还想贪睡?”

  朋友圈的各种调侃“叫醒”了他。

  於若飞,甘肃蓝天救援队队长。上大学时,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攒够50万,毕业时要买房买车,于是他先后成为服装店、酒吧合伙人。2015年5月,甘肃蓝天救援队在甘肃省民政厅登记注册,成为甘肃省第一支注册的民间公益性人道救援队,这是他毕业那年做得最骄傲的事。

  原定计划中的房和车换成了一张救援队营业执照,这让不懂他的人万分惊讶。

  53万,买房买车找份稳定工作不好吗?非要瞎折腾,“救援”能成大事?能挣大钱养活自己?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2019年9月,黄河某段水域救援。

  反对声一片,但於若飞选择的就是另一种人生剧本。

  “救援人员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很帅。”起初,从学校奔赴岷县家乡泥石流救灾现场,是被志愿者工作里暗含的“英雄情结”所吸引,谈不上太多责任,更不敢提担当。后来,跟随蓝天救援队的两次特殊任务,让於若飞对救援志愿工作有了深入的认识。

  在某次泥石流救灾现场,21岁的於若飞有点排斥,也心存质疑,“我们应该去帮助更多生还的人,现在却在不停地搜寻遇难者。”

  “让遇难者入土为安,是对遇难者最基本的尊重,也是给家属一个安慰。”救援人员一番话让於若飞顿然醒悟。

  “即便是死亡,也要给他们最后的爱与体面。”那一刻,救援成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於若飞在救援一线。

  参与地震救援行动370余次,参与营救幸存者76人,救治600余人;为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公益防灾普及课570余场,受益23万余人次;组织参与或指挥大型活动现场民众安全保障80余次,累计受益人数16万余人……

  於若飞的生活重心全部围绕救援,出去认识新朋友、社交、奔走全国各地,都是为了扩大装备和志愿者力量。

於若飞给消防人员开展培训。

  经过专业培训和认证,於若飞带领的甘肃蓝天救援队协助政府应急体系展开防灾、减灾教育培训,参与各种灾害事故救援行动,减少灾害和事故造成的财产和生命损失。

  这五年来,蓝天救援队参与自然灾害及生命救援、防灾减灾宣传普及、大型活动赛事公共安全保障等1700多次。并积极发起辅助建立28支青年公益性民间救援队,其中14支蓝天救援队、6支大学生青年应急队、8支社区青年应急队。

於若飞进行施救培训。

  “‘蓝天’拯救不了世界,阻止不了灾难,但可以温暖人心。”於若飞说,在多年的公益救援过程中,自己也曾害怕过,但救人的念头总是比害怕更强烈。

  “这两箱留给你们吧,你们穿戴好做好防护,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在一次疫情物资搬运中,於若飞带领队员将医疗物资搬运至街道,即将离开的时候,两位工作人员将装有防护服和口罩的物资箱硬塞进了车里,话语更让於若飞内心一热。

  “自己做好防护,才能更好地保护大家。”这句话反复在於若飞的脑海中回荡,也激发了他对培养更多青年公益人的决心。

甘肃蓝天救援队在社区开展消杀工作。

  “救援的最高境界是没有救援,希望我们通过这种志愿活动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成为政府救援的有益补充力量。” 於若飞说,“防”大于“救”,减少伤亡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好防灾自救知识普及。

  五年来,於若飞一直奔忙在救援与提高个人自救、抵御灾害能力的路上。他还经常走进学校、社区、农村,开展救援培训活动,累计为400多家单位、学校开展防灾自救知识讲座与防灾演练700余场,受益人数21万人次。

疫情防控期间,於若飞和他的消杀团队奔赴在各小区、学校、商业场所。 

  2017年3月获得“第三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2018年6月入选中央文明办发布的“中国好人榜”,入选“感动甘肃2017十大陇人骄子”,2020年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五年间,一个又一个荣誉见证了於若飞的救援之路。

  於若飞虽是“90后”,但也是一名救援“老将”,今年他从事救援工作整整10年了。

  “衡量这一生,不是你帮助别人赚了多少钱,而是你帮助更多的人成为更好的人。”在於若飞看来,在生命面前,钱不算什么,没了还可以再赚,但生命只有一次。

  多年的志愿救援经历,让“90后”的於若飞总是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沉着冷静。成立甘肃青年公益学院,孵化、培养青年公益组织,下一个五年,於若飞准备好了……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