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平凉崆峒区:依托优势加快转型

 2022/05/12/ 08:4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曹剑南 周玉兰 田丽媛 闵媛 李永萍

  构筑城乡发展新格局 城市乡村美起来

崆峒区彩虹桥 本文图片均由崆峒区委宣传部提供

  小区整洁宜居、停车规范有序、乡村风景如画、文明随处可见……如今的崆峒区,城乡“颜值”焕然一新。这一切,都得益于“铺天盖地”的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提升。

  走进白水镇打虎村,清朗的乡村“画风”迎面扑来,依山而建的簇簇村落,屋顶升起的袅袅炊烟,一阵阵欢笑声从文化广场传来……

  村民马银祥说起村子的变化赞不绝口:“以前村里到处都是柴草堆、土堆、粪堆,气味难闻,影响村容村貌,现在道路通畅、鸟语花香、路灯明亮,人的心情也舒畅了。”

  “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暨城市更新行动开展以来,我们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镇村社干部上门入户,动员村民全员参与,对本村道路、河道沟渠、农户房前屋后等重点区域清理整治,与商铺签订‘门前五包’,并建立长效机制,将‘一处美’升级为‘片片美’。”打虎村党支部书记张永勤说。

  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在乡村,潜力也在乡村。近年来,崆峒区建成重点小城镇10个,培育特色镇村23个,实现了乡村从点美到面美、从形美到韵美、从物美到和美的深度蝶变,靠的正是一套强有力的“组合拳”:

  在农村,因村制宜做好“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四好农村路”、老旧供水管网改造等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推进垃圾、厕所、风貌“三大革命”和生活污水治理等“六项行动”;加强和改善乡村治理,广泛开展“和谐五星”“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让群众乐享成果的同时,也为城乡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有“滋味”。

  在城区,创城宣传随处可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自创城行动启动以来,崆峒区许多市民欣喜地发现:曾经乱停乱放、交通堵塞的街道,如今变得井然有序,文明停车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曾经污水横流、私搭乱建的市场,如今变得干净整洁……

  下好城乡融合发展“一盘棋”,关键是凝心聚力。

  崆峒区将人居环境整治和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党支部为核心,建立支部包片、党员包户的工作模式,发动党员干部积极投入、示范带动,引导群众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文明之风吹遍城乡。

  春潮涌动处,发展奋进时。崆峒区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携手共进,以“奋斗忘我”的干劲,按下发展“快进键”,干出项目“加速度”,努力用辛勤和汗水谱写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美丽崆峒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记者手记

  抢抓发展机遇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机遇与挑战共存,困难与希望同在。这句话在崆峒区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近年来,崆峒区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但崆峒区委区政府更多看到的是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始终全力弥补不足、缩短差距。

  抢抓“十四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发展新能源建设机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就是崆峒区科学研判,远谋近施,在挑战中抢到的战略机遇,在差距中找到的发力方向。

  相比河西走廊,崆峒区发展新能源存在施工难度大、交叉作业面多、资源调配复杂等问题。“虽然我们起步晚、基础弱,但只要行动就有希望。”站在大寨乡15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现场,崆峒区发改局局长杨喜平介绍说,这14个光伏扶贫发电站曾经破解了95个贫困村集体经济难题。

  “未来西北地区将成为新一轮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基地,抓住这个机遇,就抓住了发展的方向。”杨喜平充满信心地说。

  机遇,对于大寨乡千头肉牛养殖基地负责人马孝忠来说,同样重要。

  大寨乡是回族乡,群众养牛历史悠久,2017年,崆峒区将牛产业确立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和助农增收的首位产业,为引导养殖企业和农户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实施了一系列奖补政策。

  “政策这么好,我要带大家一起谋出路。”2008年回乡创业的马孝忠,瞅准了这次机会。他联合村里的有志青年建起了肉牛养殖场,短短一年时间出栏肉牛500头,吸纳了本村闲散劳动力10余人。

  2020年,马孝忠成立平凉市崆峒区牧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每年为大寨乡18个贫困村平均分红18万元,还壮大了贫困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带动群众土地流转、开荒种地,让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机遇是流动的资源,只有抓住机遇,才能在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崆峒区有长风破浪的自信,也有不进则退的忧患,更有许多像杨喜平、马孝忠这样的干部群众。他们深信,只要全区上下统一思想、携手奋进、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实现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养“首善之区”的目标必将近在咫尺。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