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家河村文化长廊从村口延伸到后山。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通讯员 张虎强
初夏时节,通渭县李家店乡万物勃发,生机盎然。走进崔河村,一条文化长廊从村口延伸到后山,文化气息浓郁。
今年以来,崔河村积极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植入深厚的文化元素,着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崔河村农业生产发达,孕育了繁荣的农耕文化。在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当地致力于留住农耕文明,建成农耕文化馆,展示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
崔河小学退休教师崔高宏,在农耕之余一直整理崔河历史、生活生产趣事,结集出版了《拾柴集》。他说,种田读书养活了崔河,耕读是崔河的根脉文化。
在崔河村,有着和崔高宏老人一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这源于崔河浓厚的教育和文化氛围。
崔河小学创建于1931年,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为了记录崔河教育和文化发展的历史,崔河村建设了学堂记忆馆。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崔河村还将通渭传统的书画文化和诗词文化镶嵌在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建设当中。
崔家河村的文化墙上,由本土书法家书写的作品。
走进崔河村,书画诗词随处可见。亭台廊阁里、公园照壁中、路旁石刻上,满是崔河籍和本土书画家书写创作的关于崔河的诗词歌赋楹联作品。在崔河村的文化墙上,则是本土书法家手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家乡人物故事等。
“崔河村珍视传统,在文化的滋润下,乡村建设得越来越好。”崔河村党支部书记尚子惠说。
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途经崔河村时,崔河人得知红军战士还饿着肚子,便请他们到家中喝水吃饭,并留宿休整。在与红军短暂的接触中,乡亲们深受红色思想洗礼。从那时起,红色文化便深深植根于崔河人的心中。
崔河村挖掘红色资源,盘活闲置的公共场所,打造了一座红色记忆文化馆。村民们将珍藏的像章、相框、画像、塑像、书籍、各种记忆老物件捐赠出来,并通过文物展出、图片展示、文字说明等形式,全面展示崔河村的红色记忆传承。
“红色记忆馆不仅是一幢建筑,而是发挥长效作用的文化阵地和党性教育基地。”李家店乡党委副书记陈自宏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5月12日【喜迎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宕昌贾河大堡子村:建设美丽乡村 推进乡村振兴
- 2022年05月12日高台县骆驼城镇 “多彩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 2022年05月12日肃南县白银乡 “一事一议”助力乡村振兴
- 2022年05月11日快递“坐”公交 打通进村“最后一公里” “客货邮”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