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喜迎省第十四次党代会 金昌篇】文明城市展新颜——金昌市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综述

 2022/05/13/ 05:4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谢晓玲 通讯员 郭永霞

  城市的“里子”光了

美丽的城区一角。(资料图)

  过去,走进金昌住宅小区内,高过头顶的一根根网线密密麻麻分布在半空中,既存在安全隐患,也不美观。现在“蜘蛛网线”变成了一根根整齐捆扎、重新固定的粗线条,并用花束进行了装点,让人眼前一亮。这一变化,是金昌市集中整治“蜘蛛网线”取得的成效。

  致力打造精致城市。金昌市紧紧围绕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部署要求,坚持不懈增“颜值”、提气质,不断改善市容市貌,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文明金昌的强大合力。

  2021年以来,金昌市制订了《金昌市“蜘蛛网线”集中整治工作方案》,采取由金昌市工信局牵头,金川区政府、各行业部门分工负责,包街单位积极参与,各整治主体具体负责的方式,积极推进“蜘蛛网线”整治工作。各单位和整治主体认真落实“蜘蛛网线”整治工作推进会要求,以“绣花功夫”完成了22个重要点位的整治任务。截至2021年底,583处“蜘蛛网线”已全面整治完成。

  “以前小区里的乱线真的太多了,密密麻麻的像蜘蛛网一样。现在一清理,感觉整个小区都亮堂了很多,心情也变好了。”家住金川区昌荣里社区的居民李长发高兴地竖起大拇指。

  为全面整治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近几年,金昌市实施“包街责任制”,发动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创新开展“包街包帮”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干部职工对市区54条主次干道的环境卫生进行彻底整治。永昌县、金川区同步建立了县级干部、机关事业单位和机关干部“包帮居民小区责任制”,市、县、区“三驱”发力建立“包帮”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包街包帮”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干部群众展现精气神、共建文明城的重要载体。

  借鉴全国一流城市管理经验,金昌市强化城市管理主体责任,推动城市管理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下大力气提升改造背街小巷和老旧社区人居环境,把管理触角延伸到每一块道牙、每一株植物、每一个角落,持续提升城市“颜值”,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和城市管理工作需要,金川区研究制定了实行城市管理“街巷长”实施方案、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41项制度,安排专业维修维护施工队进入居民小区进行地毯式排查,针对背街小巷存在的问题,压茬推进,逐一解决。

  “我在宝斗巷开了十几年店了。这个巷子以前又脏又乱,路面破损,时常积水,垃圾乱堆乱放。改造后,马路宽了,街面净了,我这心里也亮堂多了。”在金川区宝斗巷老上海蛋糕房前,店主徐凤株提起宝斗巷的改造,别提有多高兴。

  宝斗巷是金川区桂林路街道宝星里社区的管辖区域。过去因卫生、交通等问题让住在这里的居民苦不堪言。“本来路就窄,一遇到会车就会堵死,对消防、急救等应急车辆的通行造成影响。”桂林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背街小巷都属于微循环系统的重要环节,巷子堵了,城市微循环就发挥不了它应有的分流作用。

  为解决这些突出问题,金川区各社区发动包帮单位、网格党支部共同参与背街小巷整治,通过前期走访调查、分析研判,沿街施划停车泊位、安装禁停标志牌,科学合理规划出道路两侧机动车停车区域及泊位数量。同时,根据居民停车习惯,在不影响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居民楼前院后空闲区域合理规划停车位,通过精细化管理解决老旧小区管理难题,让居民生活更舒心。

  健全城市管理制度体系,补齐城市管理机制短板,金昌市还通过多部门联动配合,建立会商调度机制,对背街小巷治理过程中的难点问题进行集体会商,逐项制订解决措施;突出长效治理,督促社区建立问题整改台账,以抓创建、治顽疾、促提升为落脚点,形成全方位、无死角的精细化街巷管理工作机制;成立背街小巷整治专项督导组,坚持“回头看”,对街巷环境整治提升进度进行督导检查,逐条验收,切实保障治理工作见到成效。

  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全域无垃圾提升等行动,金昌还对全市河道、沟渠、水库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全面排查整治,集中清理城区周边、城乡接合部、乡镇驻地和村庄周边河道沟渠内的垃圾,精心呵护碧水清流,全市地表水、地下水水质优良比例均达100%。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