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职业教育:开创“技能甘肃”新局面”——专访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宋贤钧

 2022/05/20/ 12:12 来源:新甘肃 记者 苏家英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家英

  5月1日,新《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这是职业教育法近26年来的首次大修,对我省建设技能型社会,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健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意义非凡。对此,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宋贤钧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解读了新职业教育法,并表示新职业教育法对我省职业教育发展将带来五大利好。

  “新法内容更全、亮点更多、举措更实。”宋贤钧通过具体法条进行分析——

  首先,相较于旧版,新法不仅以法律形式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且基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举措和实践成果,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大篇幅修改后,法条的适应性、可操作性更强。”

  “其中,新法对职业教育重下定义、圈范围、定目标,这是吸收理论研究成果、坚持问题导向推陈出新的结果。譬如第四条,‘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七个坚持’,属于首次提出。”宋贤钧说。

  其次,新法最大的亮点,是提出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招生和升学就业渠道畅通。

  “譬如,新法第十五条‘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由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这将打破职业教育发展的‘天花板’,为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升学和就业开辟了另一条‘赛道’。”“再如,‘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从‘分流’到‘分类’,再到‘协调’,明确了各省各地要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实现不同类型教育间的融通。”宋贤钧补充道。

  再次,在举措更实方面,新法给我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绘制了“谱系图”,也给出了“施工图”。

  “根据新法,职业学校在依法办学的基础上,可享受政府同等保障的教育经费投入,并依据章程自主管理。”他举例道,职业学校可以依法自主设置专业,聘请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高技能人才专职或兼职担任专业课教师,这为职业学校解决办学特色不鲜明、“双师型”队伍素质不够等问题打破机制限制。

  “同时,新法强调企业在履行主体责任的同时,可以按照岗位总量的一定比例设立学徒岗位,并按照规定享受补贴。这将有力引导企业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中发挥主体责任。”宋贤钧说。

  当记者提问,新法的颁布实施对我省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有何影响?宋贤钧说,“甘肃,作为第二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技能甘肃’已经成势。围绕培养体系、办学模式、释放活力、队伍建设、办学水平等重点任务,新法将为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五大利好”——

  在完善培养体系方面,新法将对我省加快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做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夯实中职教育基础地位产生积极影响,特别是对我省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带来格局性的变化,对营造职教与普教同等重要的教育生态产生质的提升。

  在优化办学模式方面,作为经济不够发达的省份,我省在发展职业教育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是产教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不实,“四链”衔接相比发达省份差距明显。而新法,对于推进多元办学、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等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进一步规范校企“双主体”办学,将指导我省形成符合省情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在活力释放方面,新法对全面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深化“放管服”改革等给予指导,将系统推动我省职业学校按照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技能人才的成长成才规律办学。

  在队伍建设方面,新法在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准入,自主招聘和兼职教师政策等方面作出要求,这对我省各职业院校盘活人才资源、疏通人才培养渠道、打造高层次领军人才而言,是一剂强有力的催化剂。

  在提高办学水平方面,近年来我省在国家优质校、教学成果奖、现代学徒制试点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成绩,新法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快我省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打造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和优质专业的步伐,促进每一所职业院校办学有优势、质量有提升、事业有发展。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