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失温
失温就是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寒战、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这一过程通常是缓慢发生的,但也有快速发生的情况,例如失足落水导致的失温。
一、导致失温的原因
温度、湿度、风力是导致失温最常见的直接原因。三要素当中只要有两个因素出现状况就有可能导致失温。
长时间暴露在雨雪、大风和寒冷环境下;在寒冷大风的山上,天黑降温但仍穿着汗湿的内衣;服装不够保暖,夜晚躺下后又不再运动,这些情况都会使身体产热低于散热,而陷入失温状态。
其他原因也会造成失温。衣服湿寒、体表风冷、饥饿、疲劳、年老体弱等均可引起失温。比如,在高海拔地区,雪线高度以上空气含氧量低,登山者的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影响;长期暴露于低温、大风、缺氧环境,加之缺乏适当的保暖措施,都极易发生失温。
二、失温有哪些症状
失温可分为轻度失温和重度失温。轻度失温,患者的体温下降到33~35℃。症状有:剧烈的寒战、四肢冰凉、脸色苍白、严重疲劳、语言不清、肌肉不受意识控制、呆滞、记忆力减退、情绪改变或者失去理智、脉搏减缓、幻觉等。
重度失温,患者体温下降到32℃以下。患者失去意识,进入类似冬眠的状态。具体表现为肌肉不再痉挛、脉搏和呼吸速度放慢、体表血液循环大幅度下降、丧失意识等。严重时,重度失温患者会丧失一切生命体征。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要轻易放弃抢救。
三、人体核心温度变化及相应症状
37摄氏度:正常。
35摄氏度:有失温征兆,发抖。
33摄氏度:接近体表温度,持续发抖。
31摄氏度:大脑无意识,只对刺激有反应(如针扎等)。
30摄氏度:失去意识、昏迷。
28摄氏度:死亡。
失温会导致肢体协调性和判断力下降,因而可能引发更严重的问题。在寒冷环境下进行攀登时,登山者必须随时注意彼此的状态。
即使是最轻度的失温也必须严肃对待。因为这表明,患者维持核心温度的能力已经到了耗尽的边缘。如果不及时处理,失温很容易导致意识丧失和心肺衰竭。此时,复温是第一要务。
四、轻度失温的处理方法
1.保持体力,停止活动或者紧急扎营。
2.脱离低温恶劣环境,及时脱下汗湿衣物,更换保暖衣物。
3.防止继续失温,及时重获体温,进食流质食物或热糖水。
4.保持清醒,热水袋包在手套或袜子里,放在失温者腋窝、颈部和腹沟处,必要时,身体温热者可用身体直接接触方式导热。
5.意识模糊、状态比较严重者,采用40℃温水浸泡的方式进行回温。
五、重度失温的处理方法
1.将患者全身包裹在保温层(睡袋、衣物等)中间,然后立即送医院抢救,如果没有条件就必须现场回温。
2.采用人工呼吸,用40℃以下的温水从肛门进行灌肠回温。
3.将患者置于两条拉链相接的睡袋内,左右两侧由两位施救者传导复温。
六、施救时的注意事项
1.搬运患者时应非常小心。因为心肌组织在低温下的表现非常不稳定,外来刺激很容易导致心室震颤。
2.不要试图给失温严重者进行四肢加热或者喝热水,不可把外界辅助热源用于四肢,不可采用滚烫的辅助热源,严重失温时切忌回暖过快。
3.让患者处于平躺,以免外周血管中的低温血液大量回流到心脏,导致心脏停搏。
4.失温或冻伤的部位切不可用力摩擦或擦拭。这样极易因机械用力,造成受伤部位的二次损伤。
5.不可给患者饮酒。
七、如何预防失温
针对失温产生的原因,预防主要从湿、冷、风三方面入手。不要让寒冷、大风和湿衣服三者同时出现。在寒冷、大风天气情况下,要注意保暖,及时更换湿衣服。尤其是雨雪天气,更不要穿着湿衣服继续行进或休息。
1.注意内衣的选择
选择快干排汗的内衣,切忌棉质内衣。千万不要穿棉质的内衣在高寒线路进行大运动量活动,这样的话很容易导致出汗打湿贴身内衣,而且由于棉织品很吸汗,不容易导出从而引起失温。
2.注意衣物的增减
很多人喜欢在寒冷季节的时候穿得厚厚的,生怕自己会在路上着凉,结果没走多远,浑身上下被汗水打湿,这也很容易引起失温。
在高海拔和高寒地区,一定要在出发前就将保暖的衣物脱下放在随身携带的小包,然后穿着相对薄一点的长袖快干T恤或者加件透气很好的外套,这样做虽然刚开始的时候会觉着有点凉,但是不会出汗。每到一个休息的地方,不管休息时间有多长,立马取出保暖衣物加上,让贴身衣物始终都能保持干燥。
3.注意保暖防护
如果遇上大风或寒冷天气出行,做好相应的保暖防风防护非常必要。保暖的帽子、手套、圆脖、防风衣、厚袜子、防风面罩、甚至是风镜等都是大风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暴露在外的身体部位过多,面临的风速越大,身体热量也就会相应的加速散失。
户外运动爱好者在户外如遭遇失温现象,要学会就地取材,例如大塑料袋也能短暂地防风防雨。
4.及时补充体能
防止脱水,不要透支体能,避免过度出汗和疲劳,备好食物和热饮。 (本文编辑综合整理)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5月26日【生活课堂】公共安全知识及防护指南
- 2021年05月12日【生活课堂】电信网络防诈骗指南
- 2019年12月19日【生活课堂】轻断食 改变您的生活方式
- 2019年06月27日【生活课堂】生活中的红酒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