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坚守担当
绿洲的健康,直接关系到祁连山区的高质量发展。20世纪80年代,任继周院士就在位于绿洲核心区的临泽创建了草地农业试验站。
今时今日,兰大草地农业科技学院侯扶江教授团队接续坚守临泽草地农业试验站,在田间地头接受着风吹日晒的考验。
曾经一段时间里,祁连山区草原退化严重,狼毒、醉马草等毒害草随处可见,牧草供给和家畜需求季节不平衡是根本原因。为了解决草原退化问题,任继周院士提出了季节畜牧业的理论,南志标院士建立了农牧耦合修复草原生态的模式。
此后,在南志标院士的指导下,侯扶江致力于将临泽草地农业试验站打造成草畜互作、农牧耦合的科研教学基地,“草地农业怎么做最有利于生态保护,最有利于生产效益提高,最有利于农牧民增收?”他不停思考着。
不只侯扶江,兰大资源环境学院耿豪鹏副教授也与祁连山情缘不浅。
从兰州出发,沿着祁连山麓向西,最后经敦煌再绕到青海……早在本科时期,耿豪鹏就在学院组织下在北祁连和中祁连转了一整圈,研究生阶段加入潘保田教授课题组后,他参与到祁连山地表侵蚀与构造气候相互作用的研究课题中。
在没信号、没道路的深山里一住就是一星期,每个暑假都在祁连山中度过两三个月,科考途中遇到差点把汽车掩埋的泥石流……多次考察祁连山,种种经历让耿豪鹏对祁连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在对祁连山的研究布局中,潘保田教授团队最初以石羊河上游最大支流——西营河为基地。潘保田说,这里属于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冰川、河流、峡谷、沙漠等不同的景观类型位置十分接近,体现了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垂直地带性,这也是团队最初选择在这里开始对祁连山进行研究的重要原因。
经过20多年的积累,他们现在已经形成了西营河流域、黑河流域双中心,建成了甘肃省石羊河流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为兰州大学布设在祁连山上,较为完善的野外综合科学观测研究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起互相对接、系统严密的研究体系。
生态保护的兰大声音
十余年来,勾晓华的足迹遍布祁连山,并通过研究树木年轮记录来探究气候变化的痕迹。“树轮记录显示近两百年来祁连山地区气候逐渐变湿,树木生长加快,对生态环境产生显著影响;气候变暖也导致高山林线有向上爬升的趋势,林线处树木密度增加很快。”勾晓华介绍。
近些年,勾晓华的工作重心从单一的气候研究,转向运用多年的基础研究成果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
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项目支持下,勾晓华和跨学科团队的丁文广教授、李育教授等编撰的《祁连山生态绿皮书:祁连山生态系统发展报告》已连续出版了4年。
“书中总结集成了兰州大学及相关单位在祁连山地区长期以来的研究工作,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政府科学决策的依据。”丁文广说。此外,他还针对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问题,向甘肃省政府提交相关建议并被采纳,为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整改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方案。
在调研过程中,丁文广看到经过几年整改,当地生态开始恢复,植被覆盖度有所增加,接着,他又开始关注这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能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地方政府要立足长远,探索新的管理机制。”
2018年底,在综合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丁文广、勾晓华等10位兰州大学教授联名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甘肃省政府、青海省政府提交了《关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民”治理模式,促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的建议》,提出了实施“生态民”治理模式、“社区共管”机制等建议。
为了不破坏草地而沿着布满石头的河道行进,尽管汽车会爆胎、方向会偏离;在三月初祁连山的冰天雪地中,克服极寒环境和高原反应取到冻土岩芯样品……守护祁连山的过程中,以冰川为伴、与河流为友的兰大人拥有不少刻骨铭心的经历,但随着研究越做越深,他们发现,祁连山“底色”已变,风景这边独好。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1月21日兰州大学艺术类专业今年拟招生82名
- 2022年05月27日兰州大学2022年本科招生简章公布 计划招生5024名 新增3个本科专业
- 2022年05月31日甘肃唯一!兰州大学力学学科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入选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 2022年05月25日兰州大学今年计划招收本科生502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