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建好“示范区”建功“先行地”——山丹多措并举助力“一区一地”创建纪实

 2022/07/27/ 17:18 来源:张掖日报 作者:杨建刚 张小军

建好“示范区”建功“先行地”

——山丹多措并举助力“一区一地”创建纪实

  □ 杨建刚 张小军

  今年以来,山丹县紧扣“三新一高”主题,对标“强县域”要求,以项目建设为关键、产业转型为核心、园区打造为支撑、环境优化为保障,多措并举,助力我市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地。上半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6.2亿元,增长10.2%;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7370元,增长10%。

  规划先行 高站位谋划发展路径

  立足山丹自然条件、地域特点和独特优势,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邀请专家团队研究完善现代农业功能区、乡村振兴示范带、沿山冷凉特色农业产业带等发展规划,标定发展路径、谋实推进举措。结合乡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强县域”行动、生态及地灾避险搬迁,突出生态底色、乡村本色,高标准编制完成39个发展类村庄规划和“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建设规划,因地制宜、科学确定整村整社试点拆迁推进任务。精心谋划布局沿路沿线生态产业、文化旅游等示范节点,加快推进山丹硖口古城历史风貌再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等项目,着力抓好四坝村“锦绣田园”、高庙村“乡村记忆”示范点建设,变美丽资源为美丽经济。

  转型升级 高标准发展现代农业

  该县对标“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培园区、创品牌”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全力打造“两园两基地”、重点抓好“两个国家级示范县”建设,高标准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构建沿山冷凉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按照“接二连三、农头食尾”发展方向,建设集饲草料加工、农牧产业初级加工、精深加工及农副产品冷链仓储为一体的粮食物流产业聚集区;以观光旅游、农村电商、智慧农业为支撑,构建功能完善的特色农产品展销区;以马铃薯原种培育、食品加工和中药材深加工为重点,依托培黎职业学院、甘农大马铃薯试验站,构建农科教、产学研联合协作的科研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做靓“山丹羊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丹马”“丹焉小院”等“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积极拓宽线上线下立体销售渠道,以品牌为纽带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示范带动 高质量推进乡村建设

  紧抓“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重大机遇,持续推进以“彩虹张掖·五彩山丹”为抓手的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如意花海”田园综合体,高标准、高品质完成城郊村房屋风貌改造,构建县城带动、城乡统筹、多点布局、梯次融合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聚焦39个发展类村庄,按照“分类实施、一村一策”思路,在村庄现有格局基础上因地制宜进行微改造、精提升,推动公共资源和要素向提升类村庄集中配置。把产业培育作为发展之本,实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推动70%以上发展类村庄完成乡村建设示范创建。坚持“四集中”模式,举全县之力加快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在全面完成5639户15875人任务基础上,力争今年完成1万户搬迁安置任务。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推动“三大革命”“六大行动”,着力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

  要素聚集 高层次保障乡村振兴

  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以“三块地”改革为重点,不断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全面盘活闲置资源,激发乡村振兴动能潜力。深入推进示范家庭农场、示范社四级联创,新创建市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5家、家庭农场5家。持续实施村干部“雁阵培育”计划,深入开展村级集体经济“晋五争十”行动,充分发挥党建共同体融合作用,力争2022年底100%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30%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

  组织实施“十团百匠千技万才”乡村人才培育计划,力争用3年时间组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专家服务团10个,培育“焉支乡村工匠”100名、乡村技能人才1000名、农村实用人才10000名。深入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八个一”示范工程,传承发展优秀农耕文化,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常态化整治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健全完善“五治三团”融合治理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治理模式,拓展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平台,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