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文明雄关耀四方 ——嘉峪关市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不断跃上新台阶

 2022/08/18/ 09:34 来源:嘉峪关日报 记者 杨亮

文明雄关耀四方

——我市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不断跃上新台阶

图为关城下千人古筝表演。 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巍 摄

  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亮

  “赢了!从今天起!请叫嘉峪关‘全国文明城市’!”“遇上这座城,你就托付终身吧!”……

  2017年11月14日,当嘉峪关市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城市”的消息传来,众多“厉害了我的‘嘉’”的微信和留言刷爆了雄关市民的朋友圈。

  “激动”“喜悦”“振奋”……这所有字眼,只有在经历了岁月的洗刷和沉淀后,我们才能看得更清楚、体会得更深刻。

  22年众志成城,22年砥砺奋进,22年春风化雨。时代没有辜负嘉峪关,嘉峪关没有辜负时代。

  2020年11月10日,中央文明办公布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城市名单和复查确认保留荣誉称号的前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嘉峪关市再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这是嘉峪关脚踏实地、精耕细作的时代馈赠;这是嘉峪关踔厉奋发、乘势而上的时代宣言;这是嘉峪关激流勇进、追求卓越的时代告白……

  从百折不挠到愈挫愈坚,从人人知晓到上下同心,从点滴积累到攻城拔寨,文明让一个充满生机的嘉峪关,一个充满希望的嘉峪关,在城市变革的发展史上唱响了一曲又一曲蝶变时代强音、书写了一首又一首奋斗史诗!

  10年,弹指一挥间。

  站在时间的节点上,我们更加清晰地感到,年轻嘉峪关对文明时势的把握何曾是一次次简单的突破深化所能言尽、又何曾是一点点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所能穷尽!

  万山磅礴有主峰,万事开启有源流。嘉峪关靠什么?“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嘉峪关精神”。

  这是文明雄关的胸怀和抱负,更是文明雄关光耀四方的源与流,也是文明雄关精神航道的根与本。

  10年非凡历程,嘉峪关在大时代的转折中书写了雄浑的乐章,也让这座年轻的文明城市在生活的记忆中,沉淀生成了永生难忘的“集体无意识”。

  以思想共识凝聚创建合力

  德国诗人海涅曾写到,“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党的十八大以来,嘉峪关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每一次实践突破和成绩跃升都离不开思想光芒的引领、离不开创建共识的凝聚。

  10年来,嘉峪关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在守正创新中砥砺前行、在破立并举中凝聚共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佳绩频出、辉煌频现,为全市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社会环境。

  文明环境需要生长,文明气象需要更新,种下的“思想”只是第一步,还需强有力的组织架构来助推。

  制度是“纲”,纲举则目张。10年一路凯歌高唱,10年一路勇猛精进。我市始终把文明创建的组织领导、机制构建挺在最前沿。调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文明委成员,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总指挥,副地级干部担任副总指挥,形成了市委统一领导、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统筹协调、党政群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建工作大格局,为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构筑了强大的组织保障。

  非凡创建之路的实践告诉我们,领航是开辟文明创建新境界的重要法宝,对工作力度的强化、创建体系的塑就、任务责任的明晰始终发挥着强大的牵引作用。

  从思想引领处着眼、从体系设计上推动,我市文明创建关涉的一系列制度变革、一系列观念更新、一系列行动合力,在探索和实践中渐次固化,并成为引领创建的“纲”和“目”。

  制订全国文明城市年度工作方案,召开全市文明委扩大会、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全国文明城市督查工作会、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工作培训会;

  印发《嘉峪关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实施方案》,从完善创建工作机制、城市管理机制、创建监督机制等九个方面入手,推动创建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出台《嘉峪关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嘉峪关市“门前五包”管理办法》,整治不文明行为;

  制定《嘉峪关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群众监督机制的意见》《嘉峪关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动态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发动群众支持、参与创建;

  ……

  在文明创建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推进,在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升华,我市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成果巩固提升中获取了诸多弥足珍贵的启迪。

  其中,精准创建就是一项值得我们倍加珍惜的经验提炼。10年来,我市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标的”,紧盯《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对测评项目、测评内容、测评标准认真细化分解、解读指导,对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实地考察失分点、材料审核失分原因进行深剖细查,寻根析源、自我警醒、答疑解惑,在改中完善、在做中提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水平全面提升。

  以价值引领汇聚强大精神动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明创建是培根铸魂的事业,22年精彩书写,从精神的种子里寻求成功创建的密码,让嘉峪关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中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新路标。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坚持把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精神文明创建各项工作,开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网站“六进”活动,不断加强干部职工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增强全市人民的家国意识和爱党爱国情怀。

  可以说,嘉峪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每一个高光时刻,都离不开一个个嘉峪关人舍身奋斗的身影,更离不开这种奉献精神凝铸而成的荣辱品格。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追寻思想的火炬,感受思想的光芒,我们深谙主流价值深沉而厚重的伟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征程中,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十大创建行动”,运用各类载体平台常态化宣传阐释核心价值观,建成了体育大道好人街、东湖先进模范事迹长廊,深入挖掘和弘扬“嘉峪关精神”“铁山精神”“八棵树精神”,推动全市形成团结一心、锐意进取、艰苦奋斗的共同价值追求。

  在凝聚核心价值公约数的过程中,我市以打造有底气的文化纲略为目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嘉峪关关城时的重要指示要求,传承弘扬长城历史文化和精神,全力建设嘉峪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支持更多文艺团体和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着力用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优秀文化作品引领人、鼓舞人、感染人。

  文明城市风度的彰显,需要由外入内的浸润,更需要由内到外的道德礼法的荡涤。坚守人心、人文、人道的自信,我市不懈深化道德实践教育,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不断夯实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道德根基。

  以实践引领奏响文明共建和弦

  把人的意志、人的信念、人的理想、人的精神中蕴藏的磅礴伟力激发出来,是构筑文明城市精神路标的重要内容。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媒,我市通过覆盖全市所有镇、社区、行政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在公园绿地、文化场馆、公共广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群众活动场所,开展常态化的文明实践,打造了一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形成了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阵地就建到那里的良好局面,被评为甘肃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优秀市。

  文明城市创建有它的复杂性、细致性和长期性,不能简单化、片面化,更不能急躁突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深入开展“做文明有礼的雄关人”为主题,持续推进文明礼仪、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劝导、文明上网“六大行动”,开展“美丽家园·窗明几净”“垃圾分类·从我做起”“遵守公德·文明养犬”等12项文明实践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不断践行文明行为,市民文明意识进一步增强,文明习惯有了较大提升。

  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榜样的力量最有说服力、最具鲜活性。依托“德润雄关”道德实践活动的拓展和深化,我市持续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选树各级道德模范、雄关好人、身边好人,“新时代嘉峪关好少年”;依托好人街、先进模范事迹长廊及各类社会媒介常态化宣传展示模范人物鲜活事迹;制定《嘉峪关市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表彰办法》《嘉峪关市帮扶和礼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实施办法》,不断健全完善好人评选礼遇工作机制。

  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城市、社会和公民,就会有什么样的取向、路径和行动。

  这些年,行走在全国文明城市嘉峪关的街头,新风新气犹如一抹亮丽的“红”,荡漾在大街小巷的各个角落,让人流连忘返。

  特别是近几年,我市全面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出台《嘉峪关市志愿服务工作管理办法》《嘉峪关市志愿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加强志愿者注册管理,涌现出了闫桂珍公益教育爱心助学基金会、市少儿图书馆“点灯人”、“快递1+N”等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和朱继勇、李胜忠等最美志愿者,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不在培育和践行之间建立可靠的联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就可能变成空洞的口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持续推进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文明网站创建活动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了全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质增效,夯实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基础。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