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甘南:走上脱贫“路” 拓宽致富“道”

 2022/08/25/ 16:49 来源:甘南日报 记者 刘大力

  走上脱贫“路” 拓宽致富“道” 

  记者 刘大力

  “以前我养的蕨麻猪靠亲朋好友介绍出售,每年只能卖200多头,有了电商服务点和电商网络平台帮助销售,一年可以多卖120多头,有了‘电商扶贫’政策的帮助,我的收入提高了很多。”合作市卡加曼乡靠着“电商扶贫”政策帮扶走上脱贫路的村民说。

  要想富,先修“路”。在“电商扶贫”的背后,是我州打通“思路”、建设道路、构建“网路”,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时代特征、藏区特点、甘南特色脱贫攻坚之路的十年。

  打通“思路”

  持续增加农牧民收入

  我州立足州情实际,开展了“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创建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两大系统工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方向;制定出台了《关于在脱贫攻坚中加强精神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启动实施“村风民俗、村民道德、生活条件、村容村貌、和谐村庄、文化小康”六大建设,走出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互促共进的新路子。

  在全域旅游无垃圾的“环境革命”中,甘南州4.5万平方公里大草原实现了“全域无垃圾”目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中,全州启动以“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为核心的四大工程,截至2021年累计建成生态文明小康村1903个,惠及近50万农牧民群众。依托“环境革命”和“生态文明小康村”两大载体,创立“全域旅游无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金字招牌,谋划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着力培育“牛羊猪鸡果蔬菌药”八大特色产业,不断拓宽群众稳定增收渠道。

  建设道路

  基础设施建设打通脱贫瓶颈

  舟曲县石家山至大川公路建设项目在2020年12月正式建成通车,当地群众见证了这条公路的贯通,并把这条路称之为民生路、扶贫路、致富路、小康路、振兴路。同一年,甘南州在466个自然村组进行了1836公里道路硬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南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以道路建设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甘南经济社会发展和决胜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夏高速基本建成,卓合高速加快推进,玛曲至久治、峰迭至代古寺等7条公路和木耳至大峪沟、水地至拉尕山等4条景区公路建成通车,截至目前全州所有建制村和3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全州公路总里程达到8548公里。设计时速200公里的兰合铁路全线开工建设,西成铁路甘青隧道加快建设,“晨曦漫步金城、夜晚蓉城闲话”的梦想即将变为现实,内畅外联的交通体系逐步形成。

  构建“网路”

  “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玛曲县欧拉乡克勤文化旅游标杆村,克琼湖波光粼粼,在沿湖而建的原生态游牧生活体验区可以触摸有温度的黑牦牛帐篷,沉浸式感受牧民打酥油、磨糌粑的劳作情景,游客品得出游牧味道,留得下游牧记忆。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交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推进,甘南极具魅力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借助网络平台广为人知,本地优质特色农牧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和政府积极推动逐渐走向外地。

  我州把产业培育作为关键核心,优化结构、固强补弱,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文旅产业强势崛起,新兴产业多点开花,培育“五有”专业合作社2388家,创建国家和省级示范社141个;“三品一标”认证205个,甘南牦牛、甘南藏羊等21个品牌入选“甘味”目录,“中国牦牛乳都”品牌在全国更加深入人心;2021年旅游人数、综合收入分别突破2000万人次和100亿元大关,世界旅游联盟100个“旅游减贫案例”中我州独占3席,荣获亚洲旅游“红珊瑚”奖、“十大最受欢迎文旅目的地”等荣誉称号,全州产业关联度、融合度逐步提升。

  乡村振兴的道路就在前方,仍有许多严峻考验在等着我们,但我们将继续踏着坚定的脚步,一往无前。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