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天水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守护丰富多彩的生命

 2022/09/02/ 16:09 来源:天水日报 记者 陈少娟 余碧波

守护丰富多彩的生命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陈少娟 余碧波

  8月下旬的天水天高云淡,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秦岭细鳞鲑片区藉口镇金家河保护区,河水潺潺,阳光若隐若现,更显得秋高气爽,清凉宜人。

  23日上午,在金家河保护区,“游人止步”的警示牌立在路边,“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标语醒目可见。

  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工作人员或手持水质检测仪检测金家河水水质,或下网捕捞秦岭细鳞鲑。

  “水深、水温、透明度、溶解氧……这些参数都需要掌握。”工作人员一边登记一边说。

  “仅短短100米左右的距离,在河道里就捕捉到了17尾秦岭细鳞鲑,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工作人员看着水桶内跳跃的秦岭细鳞鲑高兴地说。观测、登记后,他们对细鳞鲑进行了放流,细鳞鲑又欢快地游向河中。

  2013年,秦州区发生暴洪灾害,金家河河道被冲毁,秦岭细鳞鲑的栖息地遭到破坏,河里几乎难觅它们的踪迹。

  “秦岭细鳞鲑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属濒危物种,是我们保护区保护的两种珍稀水生野生动物之一。”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主任汪瑞武告诉记者,暴洪灾害发生以后,保护区采取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公开投放、现场公证和媒体监督的方式进行增殖放流、人工修复,累计放流秦岭细鳞鲑6000余尾,使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增长,年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水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我们日常在保护区开展巡护与联合执法、资源调查与环境监测、增殖放流与救治救护等工作,同时积极开展科普宣传,让资源环境保护意识逐步深入人心,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营造良好氛围。”该中心宣传科工作人员李文芹介绍。

  “河里的鱼不能捞!不能捞!”大家正在忙着工作时,突然从旁边的田里传来声音,接着,一位50多岁的村民跑了过来。

  这位村民叫王顺祥,是藉口镇寨柯村人,他以为我们是游人便出声制止。

  汪瑞武高兴地邀请王顺祥去保护中心领荣誉证书:“我们要给你发一个证书,表扬你主动保护野生动物的行为。现在群众环保意识很强,生态文明建设共识就是这样体现的。”

  当天下午,记者随工作人员来到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鲵片区娘娘坝镇庙川河保护区。

  “我们保护的另一种水生野生动物就是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大鲵。这几年,保护区累计放流大鲵13400多尾,接收、救治大鲵100多尾。”汪瑞武介绍,近年来,管护中心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抓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机遇,奋力拼搏,使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水平整体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市各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打击破坏野生植物资源专项整治行动、野生动物致害情况摸底调查、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排摸野生动植物人工繁育场所、野生动物救治工作等,并制订了《天水市野生动植物保护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截至目前,全市境内高等植物有171科847属251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银杏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有连香树、秦岭冷杉、毛杓兰等13种。共有珍稀野生动物4纲16目25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朱鹮、大鸨、金雕等14种;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黑熊、大天鹅、红隼、大鲵、秦岭细鳞鲑、多鳞白甲鱼、山溪鲵等44种。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在历史长河中,10年弹指一挥间,但对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广大人民群众深有感触。

  10年来,我市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生物越来越多样。

  10年来,城乡越来越“绿”,来天水湖、翠湖越冬的候鸟种类越来越多。

  10年来,昔日的荒山荒坡,如今百花烂漫,成为市民休闲打卡的必往之地。

  如今的天水,看山山绿,望水水清,一幅幅风光旖旎的生态画卷已徐徐展开。天水之间——生命丰富多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记者手记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天水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域加强生态建设,稳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守护丰富多彩的生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