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昔闻黄河水 今润移民区——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调蓄水池建设项目小记

 2022/09/08/ 15:37 来源:武威日报 记者张尚梅 尚禾 李晓天

昔闻黄河水 今润移民区

——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调蓄水池建设项目小记

  武威日报记者张尚梅 尚禾 李晓天

  在古浪县西靖镇富民新村党支部书记张延堂记事本的薄薄纸页间,红秃头山的风依然呼啸,山沟沟里驴车驮水留下的车辙依然清晰……

  时间过得真快,从山上搬迁下来已经整四年,看着眼前距离家门不到1公里的“一片海洋”,张延堂的心渐渐安静:6.2万移民的耕地用水有了保障,总算能给乡亲们有个交代了。

  有水,就有未来!

  居住在古浪南部高海拔山区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艰苦,是古浪县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尽管历年来扶贫开发投入巨大,但就地脱贫困难,返贫率高,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增收难问题十分突出,是全县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为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古浪县集中力量实施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12个移民新村和绿洲小城镇,11个乡镇73个贫困村群众1.53万户6.24万人,按人均1.75亩平整分配产业用地11万亩,配套生态用地1.4万亩,共计灌溉面积12.4万亩。如此大规模整体搬迁,生产生活需要的水,从哪里来?

  墙上的相框里,搬迁前的老房子照片格外显眼。李应川一家原来住在横梁乡山区,清一色的土坯房,清一色的苦日子,村民对幸福没有概念,更没有想法。

  搬下来了,日子是李应川想都没想过的好。砖瓦新居、电视、电话、自来水、热水器……他见到了、用上了。不但生活环境有了变化,他还建起蔬菜大棚,清冽冽的水渗进地下,绿莹莹、脆生生的香瓜拔节高,李应川一家美好的日子也攀着根茎使劲长。

  保障李应川一家生产生活的是景电工程引来的黄河水。

  一个个卡口被贯通,一段段水管被接续,一条条水渠砌出来,承载着希望的滔滔黄河水,涌向移民区。

  这个时候的移民点,再不是一片茫茫戈壁。

  图纸上,景电工程输水干渠如蜿蜒贯通贫困的血脉,给了移民群众无限的希翼。我市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一号工程”,发挥景电工程支农惠农骨干水利工程的支柱作用,全力推进古浪县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水利骨干工程,主要解决项目点群众的用水问题。工程于2012年2月10日开工建设,从景电二期工程南北分水闸取水,对原景电二期北干渠进行维修扩建,沿途新建提水泵站3座,调水至黄花滩。

  牵来黄龙入旱原,满目青翠出边关。景电工程上水后灌区气候得到了明显改善,年均降水量增加,相对湿度增加,平均风速降低,8级以上大风天数减少,确保了项目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水,助力移民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可是,夏灌高峰期和冬季停水检修时段,移民区耕地和设施农业就得不到有效保障。为破解黄花滩灌区季节性用水不足问题,古浪县又实施了黄花滩调蓄供水工程建设项目。

  项目建成51座调蓄水池,1到7万立方米调蓄水池17座,总容积50万立方米;10万立方米调蓄水池29座,总容积290万立方米;220万立方米、300万立方米、120万立方米、150万立方米、370万立方米调蓄水池各1座……从一条路,到一排树,再到一片房,移民区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变化着。幼儿园、卫生院拔地而起,安置房、绿化带整齐划一,而最让移民群众安心的,则是门前“一池碧波”。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工程,既是让移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现实考题,也是治水兴乡、造福人民的时代答卷。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考察调研时强调,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

  两年后,2021年8月21日,黄河水欢腾着、跳跃着,从古浪县黄花滩调蓄供水工程5号调蓄水池进水口倾泻而下……老百姓激动地喊:“水来了!水来了!”

  黄花滩调蓄供水工程5号调蓄水池就在富民新村附近。蓄水池设计总容积370万立方米,目前蓄水350万立方米。今年已供水达384万方。

  俯瞰茫茫戈壁,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蓄水池如散落在大漠的蓝宝石,在阳光下闪耀光辉。一个又一个调蓄水池的建成,逐步解决了黄花滩移民区夏灌高峰期及冬季日光温室反季节种植缺水问题,为移民区群众增收致富和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温室里瓜果飘香,养殖场里牛羊成群,移民区里屋舍俨然……挥挥手,回不去也不愿回去的故乡,已经尘封在了移民的记忆深处……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