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
父亲珍藏的书信
金雷泉
互联网时代,电话、微信、QQ、短信,还有社交软件,都是常用的联系方式,而古老的书信却成了稀奇之物。
父亲保存了许多信件,今天观看、阅读,意义非常。
看,信封形态各异,信纸五彩缤纷,书写俊丑不一,内容迥然有别。每一封信里,记载着一个个美好时空和温暖瞬间。
我的父亲金吉泰爱好文学创作,保存最多的是和编辑老师来往的信件。
1955年6月23日,《甘肃文艺》编辑部的便笺上写着:“金同志:你的小说《特别使命》我们准备发表,但未见你在稿件上署名,也无确定的通讯地址,请你于最近将你的姓名、地址及写作经过写信告诉我们,以便联系。”这是父亲保存最早的一封信,现已发黄且边角残破。小说《特别使命》是父亲的处女作,后来获知是清波编辑写来的信。此后岁月,清波老师成为我父亲的终生老师。1961年,甘肃日报社来信:“短篇小说《醉瓜王》,我们认为这篇小说很精彩。”小说破天荒在《甘肃日报》整版刊发,这是父亲短篇小说创作的代表作。
《东方少年》编辑郑渊洁来信说:“我认为这篇童话(《印进书里的雪花》)写得不错,有新意。”《儿童文学》编辑汪露露在信中说:“您的《女孩和鹰》写得不错,简短有力,回味无穷,希望您多给我刊投些这样的稿子。”《童话报》编辑张丽杉来信说:“您写的《哑树》,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至今令人难忘。有些小读者来信说,拜读此文,泪流不止。”《今晚报》编辑吴裕成来信:童话已刊发。寄上样报。平常日子是不发童话的。多少年来这是第一次。
这些编辑来信,是父亲创作历程和成果的记录。想象父亲刚刚接到这些信时,有多快乐自豪。天阴下雨农闲时,父亲拿出珍藏着的信反复欣赏,该有多惬意和愉悦啊。
父亲在媒体副刊当聘用编辑时,为搞好工作,扩大影响,毫不惜力,无一丝畏难胆怯之情,主动写信联系名家,约请题词。毛笔写的、钢笔写的题词来了:
冰心先生题了“无农不稳,但要稳必须要有知识”。
叶君健先生题词一页,其中有“履行无愧于我们伟大国家的公民的职责,为我们天真烂漫的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洪汛涛先生来信说:“知《兰州晨报》办起儿童文学副刊,很高兴。已题词,毛笔、钢笔各一,任选一个。”
文学大家的手迹,无论书写还是内容,都堪称珍贵,更何况是无偿支持、真情相助。
20世纪80年代,作家赵燕翼在甘南草原深入生活,用毛笔小楷工工整整写了4页多的来信,与我父亲亲切交流,谈创作心得,谈深入生活,鼓励创作出优秀作品。
为提升所办报刊知名度,父亲写信向著名作家李满天、王汶石等约稿。作家李满天用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稿纸回信,字字珠玑,书写潇洒飘逸。而且附有一篇用毛笔写的短篇小说《访友归来》,约2000字,内容亦是写农村的。编辑们喜出望外,小说立即在显著位置刊登。王汶石的信采用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传统书写方式,满满两页,作品一并寄来。信中书写工整,态度谦逊,精心准备的稿件,无不显现出大家风范。
书信来往,还探讨交流文学创作。童话名篇《神笔马良》作者洪汛涛来信说:“您的作品我是非常欣赏的。我提倡童话的民族化和现代化结合。”《儿童文学》主编冯臻,当时还是一位编辑,回信说:“非常喜欢您提出‘田园童话’这一概念,觉得您在推广‘田园’题材方面显得更亲切,更熟稔。”后又回信说:“作为一名编辑能与作者交流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因为作者信任你所编的刊物,信任你的编辑工作,所以才投寄而来,若积极与作者沟通,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一天,我在办公室收到一封来信,一看信封和字体,是父亲那熟悉的字体。心中纳闷,周末刚刚在老家和父亲见过面,有啥事不打电话而专门要写信。“今日来信没什么大事。昨天去邮局买邮票,碰上卖一种大邮票,较美观,就买了数枚使用,现在给你的信上贴了一枚,盖了邮戳,可以收藏,写此信就是为了传递邮票。”父亲年过花甲时还有如此雅兴,今天,再手捧此信,温暖得让人流泪。
父亲写给别人的信,我通过不同渠道也收集到许多封。给编辑杨旭青的信记录了《金吉泰儿童文学精品集》出版的交流,“上次所说《麻屋红帐白胖子》一文中,有几处要略微改动,现抄录于下,请您费神代我改过来”,信中抄写了原文,又用红笔添加了修改内容;给民勤文友焦熙生的回信,对他创作治沙主题的长篇小说非常认可,书信有7页之多,隔了仅仅两天又写一封,专谈修改建议,并详细谈了“的、地、得”的用法。
编辑田企川的作品集中,收有父亲的三封信,表达了对发表作品的感激之情和对艺术不断追求的想法以及和编辑的交流互动情况。
这仅仅是一部分,也是信中的少许内容。每一封书信,都存有感人的瞬间和故事,承载着时代的情感和记忆,值得永久珍藏。
书信整齐装在包里,锁在炕上的柜子里。土炕冬天用麦衣取暖,天长日久,炕烟味浸入了书信里。熟悉的味道,是乡村的味道,也是父亲的味道,让人思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6月30日【文化视点】唤起乡土文化记忆
- 2022年06月02日【文化记忆】跨越千年的泥土“密钥”
- 2022年05月19日【文化记忆】祖父在省文史馆的点滴岁月
- 2022年04月06日【文化记忆】我的姐姐常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