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用司法温暖传递法治力量 ——庆阳市两级法院深入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

 2022/09/22/ 18:53 来源:新甘肃 记者 安志鹏 通讯员 李政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志鹏 通讯员 李政寰

  79年前,时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现庆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前身)庭长马锡五在华池县田间地头审理了“刘巧儿”婚姻纠纷案,后来司法界将马锡五“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巡回审理、就地办案,实事求是、调判结合,手续简便、不拘形式”的审判方式总结为“马锡五审判方式”。

  进入新时期,庆阳市两级法院不断丰富和完善“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内在精神,将其融入智慧法院建设中,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

  一

  2022年4月13日,正宁县人民法院永和法庭巡回法庭设在果园内,公开审理了丁某某诉巩某某苹果买卖合同纠纷一案。被告因收购苹果资金困难,向原告借款12万元,后市场波动,被告经营亏损。原告多次催要借款,仍有3.3万元未偿还,原告遂诉至法院。为查清案件事实,永和法庭在被告的果园开庭审理该案,经过起诉、答辩、质证、认证、辩论、调解和最后陈述程序,法庭当庭作了判决,双方当事人均表示服从法院判决,并尽快履行判决义务。

  把司法服务下沉到群众身边,这是庆阳市两级法院深入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重要举措。

  2022年5月27日,庆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巡回审判点”在木钵人民法庭等8个人民法庭集中挂牌。“巡回审判点,搭建起了解决纠纷、方便群众诉讼、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新时期传承‘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生动实践。”庆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二庭负责人卢小栋介绍。

  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就地搭起的法庭虽然简易,但却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庆阳市两级法院立足地域特点、人文特征和审判特色,不断优化“集市法庭”“车载法庭”“田间法庭”等特色法庭功能,探索建立独具庆阳特色的“油气法庭”“煤炭法庭”“大数据基地法庭”等专业性强的特定类型案件审判团队,持续推动司法力量下沉。据统计,近五年庆阳市两级法院巡回审理案件2137件,现场调处纠纷1934件。

  二

  2021年4月13日晚9时,镇原县人民法院“云庭审”了一场相隔千里的离婚纠纷案。因被告远在深圳务工,镇原县人民法院通过“云上法庭”手机微信小程序当场调解结案,让一段“缘尽”的婚姻在“云上”结束。

  2022年1月16日,宁县人民法院采用网络手段成功调解了一起涉外离婚纠纷案件。该案被告段某系越南籍,并现处越南,宁县人民法院通过微信对原告、被告进行调解,双方当事人最后自愿达成了“和平分手”的一致意见。

  智慧法院建设是践行司法为民理念的重要抓手。目前,庆阳市开通了庆阳微法院小程序,网上缴费、保全、鉴定、送达100%在线办理。同时,庆阳法院深化智慧智能信息化建设成果运用,依托智慧法院4.0版建设加快“马锡五审判方式”智慧化改造、数字赋能和应用创新。

  从马锡五当年“三根板凳一张桌”的法庭,到如今的智慧化、科技化法庭,司法的形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但“马锡五审判方式”所蕴含的司法为民的情怀始终未变。据了解,近五年庆阳市网上立案5205件,跨域立案全覆盖,跨域立案523件。

  三

  2018年2月,某专业合作社与某里村、某好村两村委会签订土地承包合同,约定将两村52户群众的120余亩土地流转给某合作社,承包费按年结算,期限17年。合同签订后,某合作社未按约定向两村委会交纳土地承包费,并私自在土地上搭建附着物。纠纷产生后,双方多次协商、镇政府数次调解均无果。

  2022年初,两村委会向法院提起诉讼,正宁人民法院判决支持了两村委会的诉讼请求。判决生效后,该合作社未按判决履行义务。正宁县人民法院组织执行干警深入现场实地勘查,并邀请镇政府和群众参与,进一步掌握实况实情,找准解决问题的症结,最终申请人同意自愿清理耕地,被执行人同意放弃地上全部附着物,双方当事人和解执行,52户群众顺利收回了120余亩耕地。

  2022年5月12日,庆阳市两级法院同时揭牌成立“马锡五审判方式”工作室,并掀起“人人争做马锡五”“个个都是马锡五”创建活动热潮。“庆阳法院以‘马锡五审判方式’工作室为载体,创新开展法官走基层、大回访、大排查、重调解活动,大力推行涉众型、群体性案件群众问卷调查制度、判后回访制度、公开听证制度,让群众实际参与司法审判全过程,充分感受到法治的公平正义。”庆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杨晋骁说。

  图片由庆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